会谋求独立,进而威胁中央朝廷!”
温体仁回道。
“可大明本土太大,管理成本太高,很难抽出足够多的力量,进而以损天下之利,而增我大明子民之富贵!另外,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海外藩国做大!”
孙传庭说道。
“当初朕为节省军事开支,扩大商贸市场,且宁用权贵之财,而不使战争累及百姓,故而在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全球利益时,允许朝鲜、倭国诸大名、琉球等势力与大明一起分割全球利益,还支持宗室权贵在海外建国!如今也就造成了海外汉国林立的局面。”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又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依旧是我们到底是要文明的统一,还是要保证本土宗社的长盛不衰?”
“自然是既要文明的统一,也要本土宗社的长盛不衰!而且,以臣之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孙传庭回道。
“何以见得?”
刘鸿训赶忙问道。
“因为我们支持藩国扩张,是在襄助我大明中央帝国的汉文明扩张计划,是利于文明统一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大明中央帝国将因为科技优势与国力优势,从这些藩国手中源源不断地获得他们的原材料,或者他们粗加工的商品,再加工后卖给他们!进而从中赚取更多的财富!”
“这样中央帝国就能用更多的财富反哺本国百姓,继续加强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公共卫生建设、教育建设,进一步减少灾难发生的频率,提供民众素质,增强本土国力。”
“如果大明将来真的要亡,绝对不是因为外藩甚强而亡,而是内部财政崩溃,入不敷出所致,这就需要有更多的财富反埔本土,所以,这两者不矛盾!”
孙传庭侃侃而谈道。
“倒也是!”
“但即便支持藩国对外扩张,也得有更具体的要求:”
“首先,文明一致的藩国不得相互倾轧,尤其是朝廷封出去的藩国!”
“其次,陛下,朝鲜、日本、琉球、安南这些还要进一步改造才行,甚至最好直接灭掉,纳入中土!”
“盖因这些地方,一是离我中土甚近,做大的话,危害甚大!”
“其次,这些地方还是有独立的思想存在,尤其是是日本,竟还有自己的天皇,依旧有不少本国士大夫在谋图还权于天皇,推翻幕府!包括一些大名也因为不肯为我大明附庸,而想更加独立自由,所以,也希冀自己日本能够独立!”
卢象升回道。
“此言甚是!”
“倭寇,实为寇也,犹如毒蛇,虽可用之,但不能彻底放下心,需彻灭其国,改造其国,使去彻底失去毒牙方可!”
朱由校点点头。
“但这得从长计议,现在儒系国家还不够多,尤其是像朝鲜、日本这种较有国力者,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所以即便要灭也得一步步来,步步蚕食之!在没有更多的本土宗室勋贵所建藩国出现且变强之前,暂不宜直接变脸。”
温体仁这时候说道。
“资政院这边,先订立相关吞并朝鲜、日本等国之方略!翰林院和理藩寺这边,也得多设立一些有助于针对灭掉这些国的课题研究,但要保密!”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对于孙爱卿所提的支持本土宗室勋贵所建藩国扩张之事,朕认为可行,着资政院联合理藩寺拟出相应方略来,只等这些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家藩国增多到足够数量和实力后,就是彻底吞并朝鲜、日本等国之时!至于将来藩国做大的事,就等后世之君来处理吧,这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朕也想不出利于后世的完美制度!”
“正是这个道理!”
“臣认为,制度这个东西本就不能放之万世皆为良政!这段时间适合,但等百年后就未必适合,比如卫所制在国初就适合,但后来就不适合了!”
温体仁回道。
朱由校点头:“制度的确是有时效性!所以,不能因为国体甚大,诸事繁琐,而畏于变法;也不能因为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动干戈,因为制度出现效果也需要时间!”
“最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以后的帝王、辅臣乃至地方上的知县甚至是普通吏员,都得详细的培养计划!不能马虎!”
“说到这里,有御史上疏言,皇长子在江南,为分迁大族一事,杀官吏太狠,且在分迁大族中执行手段过于强硬,而使地方士绅对此怨言甚大,臣在想是否把他调回京来,另作培养?”
刘鸿训这时候问道。
第六百四十九章 诸皇子接下来的安排与直隶府
“不能因为地方士绅怨愤大就调回来,调回京里做什么?怎么也得把地方各类官职,历练一遍才是。”
朱由校说道。
刘鸿训是不想让皇长子在江南得罪太多的士绅,所以才主动提议了这么一句。
但明显朱由校自己倒是不在意皇长子在江南得罪太多的士绅。
对于皇帝而言,真正担心的是皇长子太受士绅欢迎。
“但眼下分迁大族的事已接近尾声,皇长子如果还留在江南的话,就得由消除兼并隐患,改为发展当地经济,并防止当地僭侈之风抬头,以及促进白话文在这一带先流行起来,毕竟这里是大明文化最为繁盛之地,基本上已到人人识字的地步!”
温体仁说道。
“那皇长子就不宜留在江南任巡抚,皇长子为官雷厉风行,急于求果,且对发展经济,只怕不甚了解,不如先让其到别的地方任总督,历练一下发展经济、管控贸易和文化等内政的手段。”
卢象升建议道。
朱由校点首,问道:“现在有哪些督抚职位等着任命?”
“云南、辽东、长崎三地。”
刘鸿训回道。
“那就升皇长子任长崎总督!长崎现在是乃我大明之商贸重镇,且也受这些年大量出海士子集中迁徙到此地之故,文化也很繁盛,而这里又涉及各类外藩的事务,正好,让他继续历练历练!”
朱由校说道。
“如此的话,江南巡抚和巡按得重新任命。”
温体仁回道。
“让皇次子殿下任江南巡抚或巡按如何?”
这时候,朱由校试探着问了一句。
“不妥,皇次子为政经验不深,且也不懂经济,更善于治学。”
刘鸿训回道。
“皇次子更适合调回京城,先进修一下。”
温体仁回道。
“是啊,任何准备被任命为地方督抚的官员,最好在京城任一段时间京官后再任命,这样才能更清楚朝廷中央长远的方略,也清楚中央朝廷的事务处理之流程,而才便于将来到地方任督抚后朝廷中央各部、寺、院、监等官衙交流!”
孙传庭也跟着回道。
“据臣听闻,皇长子在送利国公还乡且迁去四川的路上,拜访了许多大儒,探讨学问,辩论大道,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