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那么大怨言,看看你们身边的巡防所官兵,他们是连命都敢为朝廷出的!去印度后,功名和土地照样有,又有什么可怨的。”
说着,朱慈炜就离开了这里。
这次,他没再给朱慈灿送什么理,叙什么兄弟情。
他知道自己与朱慈灿理念不合。
朱慈灿也只看着朱慈炜远去背影的一言不发:“严刑酷法,使人畏威而不慕其德,将来一旦势危,会有人为你守志乎?”
朱慈灿说着就来到了徐开法和蒋超等被处决的大儒面前,忍受着生理上的不适,朝这些被自己皇兄处决的大儒深深鞠躬,且道:
“得罪!吾兄不知仁恕之道,以致于尔等落此下场,以致文运受损,吾在此替兄赔礼!”
礼部右侍郎陈伟崧见此颇为感动,且跟着行了一礼。
朱燮元都跟着被感动起来,心道:“如皇次子能为天子,必是仁主啊!”
而在阊门附近的士子见此皆感动的热泪盈眶。
连见到这一幕的吴道登也不禁感叹道:“若论诸皇子之贤,唯二皇子可称也!”
朱慈炜回头看见了这一幕,一时拉下了脸。
无论朱慈灿这样做是基于感性,还是基于理性,这都是他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殿下为何一脸不高兴?”
唐爱明在朱慈炜来到这里时,就见他脸色难看,也就问了起来。
朱慈炜则摆了摆手道:“没什么!”
但突然朱慈炜又问起唐爱明道:“你说得人望者,能得天下乎?”
唐爱明没想到皇长子会突然问这个,不由得回道:“那不一定!得人望者,不一定得民心,大部分老百姓没有表达自己诉求的能力,臣小时候和父亲是流民,饥不果腹,当时唯一的心思就是能吃饱饭,而当时最得人望之人,并不知道我们这些流民的心思是这个,或者没在意我们的心思是这个。”
朱慈炜听后点了点头:“你说的意思,我明白了!”
朱慈炜接着长舒了一口气,说道:“迁大族对民心并无损失,只是会损人望,这不重要!”
“对,不重要,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读书人不满是没有用的,关键是百姓满意不满意,这次分迁大族,利于抑制兼并,底层百姓可是很愿意的,另外,这些迁走的大族等到了印度后会发现,朝廷其实待他们也不薄,虽让他们远离故土,但却比留在本土更舒服。”
唐爱明笑着回道。
……
印度,大明新设立的汤和府。
吴道登看着这里的千里沃野,十分惊骇:“这里原来真是良田遍布,敢情朝廷没有唬我们!”
“过来凭户票领取家奴,这些家奴皆是由官府分拨给你们这些新迁之民,以助你们在这里垦农!每人配两家奴!”
大明在印度一直扩张的过程中,抓获了许多土人。
而往这里移汉民,大明朝廷自然剥夺了这些土人在这里的土地占有权,而全部收归朝廷所有,并由朝廷分给移来的汉民。
这些土人自然也就成为奴隶,等着被发配。
吴道登没想到在这里汉人还能有自己的家奴。
一时,吴道登倒觉得自己这一房吴氏族人来印度似乎不怎么糟糕。
“朝廷真要给我们这么多田?”
吴道登甚至还问起在这里的一名大明吏员。
这吏员回道:“骗你们做什么,因为战争,土人被我们雇佣的倭奴杀得差不多,所以这里是地广人稀,正愁没多少人种地呢,不过,这里与中土不同,是要收田赋的。”
“收田赋?”
吴道登惊愕地问道。
“没错!朝廷不能把打下来的田白分给你们吧。”
这吏员回道。
“这里有青楼,还有赌场,还汉土分治?汉人打死土人,纳银赎罪即可,纳不起银,也只需服役就可,不判死刑?”
“汉人不限制纳妾数量?汉人不限制土地交易?汉人不限制放贷?”
“独尊儒术?科举只考程朱理学?”
吴道登在这里汤和府城详细了解了印度总督府在印度地区的制度后,颇为兴奋。
不仅仅是吴道登,连士子陆符也在随自己族人迁来这里后,在书信里,对黄宗羲称赞这里:
“这里才是我汉人最为自由的好地方!这里,对汉人宽刑,且治以仁政,儒士更是受到特别礼待,甚至还有优免之制!”
而陆符在向黄宗羲称赞印度时,还特地问着印度总督张同敞:“张制台,敢问,为何大明新扩之新地——印度,与本土之政不一样。”
“这是陛下的意思!本土皆是汉民,无尊贵之分,自然是以万民为本,无等级之分,但这印度不一样,土人依旧甚多,而要维持稳定,逐步汉化,只能暂时允许等级存在,汉人在土人之上,而土人内部还继续分着等级,只有这样,土人中的贵族才愿意帮助我们汉人去压制他们下一层的土人。”
张同敞回道。
“人有尊卑,礼法有序,甚好!”
陆符因此点头说了一句,笑道:“早知如此,不用朝廷勒令,我陆某就自己先来这里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大明中央帝国接下来的战略
“分迁大族的事目前进行的还算顺利,印度总督张同敞来报,因分迁大族,在我大明已据有的印度区域,汉人比重有望在三年内增至六成。”
刘鸿训向朱由校汇报道。
“这样一来,就更利于促进当地的汉化,或许经年之后,那里就会完全成为我中华之地。”
温体仁因此跟着笑说了一句。
“也具备了彻底灭亡印度莫卧儿和各邦的基础!”
“之前出兵印度,只是以果阿和郑和城两个地方为中心点,向外扩张,步步蚕食,进程不是很快,以后完全可以在当地抽调汉人青壮为兵,对莫卧儿进行更全面的战争!”
卢象升回道。
“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与更大的市场,依旧是朝廷眼下最需要的!”
“但仅仅靠朝廷组织各类官办产业对外拓展,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人或者势力参与!”
和之前陛下让倭国、朝鲜等儒系国家参与进全球扩张的行动中一样,为加快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可否允许在外自立的大明藩国进行扩张,甚至支持其扩张?”
一向注重战略的孙传庭突然大胆地提了一个建议。
“支持藩国扩张?”
刘鸿训听后颇为惊愕,看向朱由校,问道:“这要是让藩国做大怎么办?”
“这个臣考虑过!”
“事实上,在我大明未在意海外诸地之前,这些地方的邦国,也是在自由扩张的!”
“甚至,即便是现在,也因为山高皇帝远,朝廷也就无法阻止他们的扩张,毕竟大明本土太大,光是管好国内诸事务尚且力量不够,何况外部事务!”
“所以,还不如顺手推舟,支持与我们文明一样的国家走上扩张之路。”
孙传庭颇为激动地说道。
“不妥当!一旦藩国做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