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武这时候也献起书来。
朱由校听后便道:“既然是用白话文写的,也算是在响应朝廷的号召,拿来吧,若写的好,朝廷帮他们扬名。”
因此,便有内臣接下来将这两书都拿到了朱由校面前来。
……
黄宗羲和顾炎武见此自然都是心情愉悦的。
他们算是第一批响应朝廷号召开始写白话文体的政论文章的人。
而这对于整个大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毕竟这意味着白话文真的不再只是出现于市井小说上,严肃的政论文章也开始用白话文。
汉人的士大夫们总算又向亲民阶层、成为人民文学家的方向又迈了一步。
“顾公,学生可否看看您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让学生也可多知道一些学生自己没想到的真知灼见?”
黄宗羲现在还没做官,而顾炎武已经挂了新设的资政院学士官职。
资政院是内阁下辖机构,为国策研究机构,不具备实权,只是给内阁大臣提供建议和进行相应政策研究,而使内阁大臣能在御前廷议上提出更好的建议。
而这里,因为顾炎武做了官,所以,黄宗羲也就称他为公,而自称学生。
顾炎武听后,笑着回道:“等我写完后再说吧,你的限民之书,也给我看看,如何?”
“那到时候就请顾公斧正。”
黄宗羲回了一句。
两人就这么一边聊着一边并肩往城里走去。
历史上,顾炎武被东林复社士子视为怪人,而顾炎武自己也不喜欢士风浇漓、四处搞讲学、游于权贵之间,且好结社聚势、并不怎么认真做学问做调查的东林复社士子。
这一世也一样,他宁愿陪着毕自严这个罢官回乡的老辅臣走街串户的做经济调查,甚至自献田产试验职工持股的官办产业,也不愿意去各处讲学,和皇亲贵胄接触,乃至参与朝堂国本之争,且对三五一群、动辄就要改天换地的自由派士子也没有接触的兴趣,甚至还常登文批评其不务实。
但因为皇帝朱由校的一番话,他也意识到,同为汉人,即便看不上,也不能太鄙夷,太没胸襟,而不肯交流,也就愿意搭理起黄宗羲这些人来,何况黄宗羲等也愿意推广白话文,更让他有了和黄宗羲等一起推动文学改革的想法。
第六百二十三章 多设立社会组织读书人太多做官思想太重
归庄和陆符等见顾炎武和黄宗羲这俩都属于江南士林最有代表的领袖人物并肩而走,错愕之余也都不由得摇头一笑。
而也因此,归庄和陆符等理念各自不同的士子,皆互相拱手致意,然后说说笑笑起来。
有因理念不同,而分属不同阵营的亲兄弟,开始主动过来打招呼的。
也有本来是朋友,而因理念不同断绝来往的士子,开始重叙友谊。
在朱由校这个大家长,来江南这么强制管理一下,倒使得江南士林暂时有些和谐起来。
当然的确只是暂时的,毕竟理念信仰哪会那么容易融合。
这里面牵扯到的可是利益的分配。
只是现在,作为皇帝的朱由校强调了“民族”这个意识后,而使得这些人暂时搁置了争议而已。
因为朱由校强调的“民族”意识本就有一致对外,先把外面的蛋糕抢过来,再讨论怎么瓜分的意思。
“梨洲先生,你既然要限民,就得先让朝廷能管到民众,但依顾某之见,江南之民众要想彻底只归于君权管制,得先破除族权,让皇权下乡!”
顾炎武此时则在和黄宗羲一起回城的路上闲谈起了关于族权和皇权的话题里,而想借此机会试探一下黄宗羲对自己所持的一些政治理念的反应。
作为思想家的顾炎武,自然也不能免俗地在有意无意间想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征服别人的思想,进而时不时的通过闲谈抖私货,尤其是在黄宗羲这种有名望的人面前。
黄宗羲听后倒是很认真地问了起来:“破除族权?”
“没错,这破除族权,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族分迁,不然朝廷政令很难实施到民众身上,而我江南民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聚居的大族甚多,占地十万亩乃至百万亩的大族不少,这些大族如果不迁居,民众就永远是在大族手里,而不是在朝廷手里,甚至只怕官府都很难知道自己治下有多少民。”
顾炎武回后又道:“朝廷接下来只怕要做的就是这个,你作为大族出身的代表,得想办法如何引导士族出身的士子接受分迁族房之议!”
黄宗羲听后问道:“分迁大族后,民众更加分散,如此还如何对抗官府?”
“这就需要成立社会组织!因为用宗族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民众,不但不会对抗官府,反而会绑架官府,欺压小族之民,进而兼并小族之产!”
“如今天下,最大之弊病,就在于有很多国有很多家族,而社会组织很少,何为社会组织,既没有官府管束,又没有宗族那样的利益与情感勾连,而纯为公义的组织,如慈善之组织,卫生之组织!”
“陛下倒是动员一些权贵成立了一些,但到底是不够的,也到底不是民间自发的,以致于没到灾祸发生时,民间宗族只知逐利,而囤积居奇,甚至勾结官府贪墨赈济之银,而无公义组织,组织民间之力在朝廷官府反应之前抢先赈济,进而减少损失!”
顾炎武说道。
“这个请容学生再思议思议,分迁大族实在是令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毕竟是要骨肉分离,悖逆人伦的,自古王朝迁富户移民,皆少有被称之为善政者,但听公这么一说,确实利于社稷民生。”
黄宗羲有些为难地说了起来。
“行吧!”
顾炎武没想到连黄宗羲这样的人也有些难以接受分迁大族的国策,不禁开始担心这样的政策到时候若真的出现,只怕依旧还是会引起极大的争议。
……
朱由校这里则看着窗外,源源不断往南京城走去,或登船回各自家乡的士子,而不禁对卢象升和温体仁说道:“江南士子太多了!”
“这还只是有功名有财力且毕业的,在学堂里的还有更多的。”
卢象升回道。
温体仁也跟着笑说道:“所以,出京之前议政的时候,有人提出取消恩荫官职之制,百官们都反对,就是因为天下士子太多,能选上官的太少,竞争压力太大,恩荫好歹不用去和成千上万的人去报名考选一个小官职,现在朝中官员最在乎的就是恩荫!”
“正因为如此,现在官员们对恩荫也已要求不高,文官,书香门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