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2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存几乎每天都是以这种模式过着。

对于才来这里的他而言,他在这里简直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当然,徐念存也因此越想越委屈,他依旧不明白,他败自己的家,关朝廷什么事!以致于,还让他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在徐念存看来,如果朝廷不禁止地主私加田租,不禁止交易田产,他完全可以在余生通过卖自己徐家祖上留下来的田产和其他产业,维持奢华的生活,至于把基业变卖完后的贫困生活怎么过,他懒得去想。

但徐念存没想到,朝廷非要阻止他败家,还在他只想败家过奢侈生活的时候突然横插一手,如今搞得他家的田产成了朝廷的产业,而他自己也成了朝廷的矿工。

“竭力阻止富者返贫,也是朝廷需做的事!”

“如果因家境富贵而不愿生产,还不愿意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且肆意败家的人,就得在败家后,为朝廷做贡献,接受劳动改造,进而学会用劳动创造财富,乃至赚回被自己败掉的财富!”

“这是朝廷的目的,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天下富贵闲人知道一下节俭,别真的要去接受劳动改造的地步。”

朱由校在政事堂对如何管理富贵者,也下达了相应的谕示。

作为皇帝,他当然不会仇富,也不会真的要做劫富济贫的事,也明确承认私有财产当受到朝廷官府保护。

而且,他还希望富贵者能长久富贵下去。

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是蕴含的“熵增不可逆”的规律,还是很难打破的。

所以,朱由校不得不也要绞尽脑汁地用各种办法阻止富贵者的自我堕落,而避免他们被更富贵者兼并。

“陛下说的是,虽说这俗话说,崽卖爷田心不疼,朝廷即便大幅度提高了奢侈品税,也阻止不了有锦衣纨绔之辈,依旧豪奢靡费的习性,而使家族败落,但朝廷管总比不管好,即便到最后,其家道中落,所败之产也是到朝廷手里,而不是豪强兼并。”

刘鸿训因此附和了一句。

朱由校则点了点头,在沉吟片刻后,又问道:“田赋已免了一年,如今天下粮食收储情况如何?”

刘鸿训则看向了分管农部的卢象升。

卢象升则回道:“粮食收储倒是比免田赋前增长了许多,粮价也因此下降了许多,如今看来,天下百姓因田赋蠲免,其耕作之勤并未下降,甚至据臣访查得知,一些因年迈者,本已不再务农,但因闻知朝廷永免田赋,而认为以后种庄稼,所收的都是自己的,也就复耕起来,还有就是,一些本已因户籍制度取消而已进城务工的百姓,在出外务工的同时,也还是把家里的田耕耘着的。”

朱由校听后不禁感叹起来:“我中华之民,其勤劳之德,真已深入骨髓!”

第五百九十七章 取消状元这些名位避免出现学阀

“陛下说的是,百姓素来是勤勉的,之前国家单弱,皆非庶民之过,乃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过多所致。”

孙传庭这时候跟着说了一句。

朱由校听孙传庭这么说,笑了起来:“好个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过多所致!”

“说来,眼下权贵、豪强倒也被限制的差不多,他们和百姓直接接触的机会少,即便要欺压百姓,也多是通过衙蠧学劣来实现,要想使百姓富裕,朝廷不能只出善政,而减民之负,当严控这些衙蠧学劣继续对百姓盘剥。”

“在这些衙蠧学劣里面,尤以地方胥吏与士子为最,胥吏多是本地豪强爪牙,士子则是本地豪强子弟,如同豪强盘剥百姓之奴仆与主子。”

刘鸿训回道。

“胥吏制度得改一改!”

“官与吏得归为一途,让吏员有可升迁为高官之机会,从而使其不用只知利,也不必再对其在科举上有限制!”

“成为吏员需要考核,还需有教育层次之需求,新进之吏,皆要对学历有要求,要进行考试,一律皆录入各地官吏档案,县、州或府,以及省,还有吏部,皆存一份该地的官吏档案,吏员接下来也享受恩荣银,但也纳入考成,有奖掖之金。”

朱由校说道。

“陛下圣明!给吏员出路,将其也作为朝廷考选之才,算是良策。偌大之帝国,所以旨令,最终大多都是下沉到这些吏员手中,靠他们去执行,朝廷政令很多时候是益民还是害民,并非与朝廷本意有关,而在于这些吏员如何执行朝廷之政令。”

刘鸿训这时候回了一句。

“可以说,整个大明本质上还是控制在这些胥吏手里。”

朱由校点首回了一句,且道:“现在地方还是缺官吏,皇权不下乡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前没有电报,受限于交通不便利的情况,而避免官吏太多,反而加重对当地百姓的欺压,故而,没有贸然增加地方官吏数额,进而保证朝廷政令在地方得到更好的执行,但现在已有电报这种可以瞬时传达政令到地方的通讯方式,自然是可以进行更深度的行政制度改革。”

说着,朱由校就起身踱步起来,且在沉吟片刻后道:“你们政事堂的辅臣,和内阁阁臣与各部院寺的堂官,廷议一番,当在地方增设那些官位,当设什么品位,以前地方衙门的各房,不再只是一个吏衙,而是官衙,受同衙上司与上级官衙乃至朝堂中央官衙的双重领导。”

“是!”

刘鸿训回了一句。

“大明现在读书人实在太多,偏偏新增各类案牍之务又繁多,以前之官衙的确已不满足于读书人求仕之心,亦不能有效应对地方各类事务,据臣所知,在江南、广东、京畿、蜀中、荆襄等地方有许多新兴市镇,还没有相应官吏去治理,而有些镇,如南浔、朱家角等大镇都是可以升级为县的,如今增设官位,的确是有必要的。”

朱燮元这时候回道。

“说到读书人,学劣之害,也就是生员之害,一直也是地方一大问题。”

朱由校这时候回道。

“倒也不全是,纵然有读书人包揽词讼、结社要挟官府,但不排除,有读书人因为自己见识在百姓之上,且也比百姓更热衷于天下公正之事,故而愿意替百姓挺身而出,抵制贪官污吏一些不德不法之事。”

卢象升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朱由校则点头道:“读书人乃有知识之人,公共事务也的确需要他们监督,但得防止他们借着监督公共事务之名义,操纵舆论,把控朝政。”

朱由校说后就看向了刘鸿训等辅臣,且颇为严肃地道:“诸位爱卿应该清楚,神庙之朝,首辅王锡爵曾问东林党魁顾宪成,庙堂之令,天下人必反对,而顾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