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6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眼下朝廷还有几十万大军要养,得尽快让其自给自足。”

朱由校这时候突然说道。

熊廷弼不由得皱眉道:“陛下说的固然是,然现在陕西旱情严重,各处田地根本无法耕种,即便兴修水利,也一时来不及,让其尽快自给自足,倒也有些难。”

“为什么一定要留在陕西耕种,这天下之大,就没无可种之闲田吗,据朕所知,暹罗、莫卧儿等地皆有许多良田,完全可以移灾民过去耕种,不过,如此会和当地土人发生冲突,所以,我们朝廷需要给这些灾民提供武力支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扎下根来。”

“但这事,朝廷不能直接提供武力支持,容易使冲突突然变大,不如这样,先组建一家公司,就叫做远洋开发公司,朕和朝廷入股,你们私人也可以入股,然后这家公司可以去海外开发相应产业,雇佣一些青壮灾民,尤其是犯过事的青壮灾民,去这些地方开发,公司给其每人提供一马、一杆火铳、一副弓箭、一件盔甲,还有雁翎刀一把,若干铅弹,免费送他们去这些地方圈占自己的田地,他们自己能圈占多少就算多少,但需给公司分开发之利,这件事就由韩爱卿负责。“

朱由校这时候说道。

韩爌回道:“是!”

“尽量把所有灾民都招募走,如今陕西这地,因旱灾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旱灾之后很可能还会有蝗灾,乃至瘟疫,让他们留在这里,要么饿死,要么为盗贼生乱,要么拖累朝廷,只能把他们移民到其他地方,把这灾害转移给蛮夷!现在不是发善心的时候。”

朱由校继续说道。

熊廷弼点了点头:“陛下所言倒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如今想来,也只能如此,说到底还是天道不仁,非我大明不仁,不得不如此。”

“是啊,不能苦百姓,只能苦一苦蛮夷吧,谁让他们不心向我中华!”

“另外,朕特别提几个人,到时候务必也雇佣上,韩爱卿到时候去仔细查查,一个是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在银川驿做驿卒的李鸿基,一个是延安府庆阳卫定远县,做过延安府捕快与榆林镇边军的张献忠,还有一个是延安府安塞县一个贩过马且叫高迎祥的人……”

朱由校说着就念了好些个他印象中在历史上明末时期比较有名的陕北农民起义者。

(

第四百四十三章 开疆 一杆三眼铳一壶酒

天启十年暮春。

虽说时间已过去了一年,但据陕西巡抚马懋才报,大旱依旧在持续。

甚至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蝗虫泛滥的迹象。

不过,因为朱由校在去年已令马懋才组织了捕蝗队,养了大量鸭子,提前吃了不少蝗虫,所以,使得陕西许多地方的蝗灾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泛滥的现象。

再加上,经过朱由校十年治理的大明因朝廷财力雄厚,而在各地都设立了官营医馆,而朱由校因此命令各地医馆,对饿死的百姓好生安葬,并在各处洒石灰,乃至灭鼠灭蚊蝇后,使得陕西一带的瘟疫也还没有因为旱灾而大规模出现。

另外,许多陕西的百姓其实已经感受不到旱灾的影响。

他们当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参与官府组织的水利建设,成了工人。

而大部分则携家带口、远渡重洋,来到了位于后世孟加拉湾北部区域的若丹地区,开始参与大明远洋开发公司组织的圈地运动。

“砰!”

一缕白烟升起。

张献忠看着前面倒毙的一名土人地主以及狼狈而逃的土人士兵们,嘴角微微勾起,并把三眼铳扛在了肩膀上,然后又取出腰间酒袋喝了一口烈酒。

三眼铳和烈酒,现在是他们这些,被安排到若丹的老秦人,执行圈地任务时,最爱带的物件。

因为三眼铳即可当火器射杀土人,也可以当铁骨朵直接砸人。

至于烈酒自然是提气的。

张献忠现在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一把三眼铳、一壶烈酒,外加一匹马,他能在一天内给大明开辟出上百里地来。

这些地会变成张献忠的农场,而他的亲友除随他一起作战的外,都会在他的农场耕作。

而且,张献忠只需向公司缴纳比较低的公粮,就可以得到公司的承认,受到公司常备武装力量的保护。

不过,像张献忠这种会打仗的,已经是这里比较大的庄园主,而有一帮自己的土人奴隶,可以用来耕作,而他的亲友已经成为他农场的管理者。

就像历史上满清入关,一些八旗贵族会圈地,甚至会强掠汉人百姓做包衣一样。

张献忠现在就干着这样的活。

李鸿基也不比他差,他带着整个李家寨的人,包括他的侄子李过,在这一带,很快都就渐成了势力,成了很大的庄园主。

总之,为了避免因为连续的旱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又为了避免朝廷因为不停赈灾而出现财政危机,朱由校也就开始把自然灾害带给大明帝国的影响转嫁到了其他地区的外番身上。

毕竟谁让现在的大明帝国算得上这个时代的超级帝国。

大明帝国受灾,其他国家的日子也不能好过。

“陕西现在虽是赤地千里,但却已不是遍地饿殍,大量百姓由远洋开发公司批量雇佣后,就运去了海外,只是据巡抚马懋才报,现在陕西已为之一空,大量农田闲置后,反而杂草丛生了起来,除官道外,许多道路皆已出现野草。”

朱由校如今已经回京,而此时,袁可立则向他禀报起了陕西的最新情况。

“敕旨给马懋才,让他组织留在陕西的人,尽量把闲置农田变成林地,多植树,以固水土,干旱加剧未尝不和那一带林木减少、黄土加剧有关,另外,趁此机会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以便使旱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朱由校说道。

“陛下,据工部的人奏报,陕西一带颇多开采煤矿,故工部建言,可开煤矿来解决陕西受灾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不必大量运往海外拓土。”

徐光启这里又奏起了一件事。

朱由校听后不好直接给他们提什么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只以不影响龙脉风水为由说道:“关内的矿,若非必要,尽量不开,以免影响我华夏龙脉,开矿当尽量开关外与海外的,关内的先留着,这些关内的矿就如同祖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采使用,受灾百姓还是尽量往海外可耕之地移。”

“是!”

徐光启回了一句。

“既然说到这里,朕听闻民间多有地方士绅或豪族私自开矿,按理,矿山乃帝王私产,故要明告天下,不得私自开矿,一经发现,封矿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