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颇为魁梧的红脸汉子的名字,给其登记起来。
不过,这个世界的张献忠还没来得及成为一名造反者。
四川地主出身的杨展也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这个陕西灾民在另一个世界的明末会是他将来的对手。
“你被分在了工程兵团第一军第一镇第三营第二司第六局第三旗队第一队,领棉衣与号牌过去。”
杨展因此没直接让他当队正。
张献忠则在这时候主动问道:“敢问这位军爷,待会可还有施粥,实不相瞒,草民没喝饱。”
张献忠有些卑微地笑了笑。
杨展瞅了他一眼,道:“入伍后,会直接管饱的,先忍着!”
“哎!那就好,谢军爷!”
张献忠谄笑着退了下去,然后便去领了棉衣和号牌。
“启禀陛下,眼下招募的灾民已经超过三万之数,这陕西的旱情看来的确很是严重,尤其是延安一带,大部分都是延安过来的农户,甚至不少是有自己田地的大户,甚至有粮食歉收而不能给上官还贷的边军。”
熊廷弼这里向朱由校禀报道。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就问着已来绥德州见他的陕西巡抚马懋才:“现在陕西官库还有多少粮?”
马懋才回道:“回陛下,旱情从去年持续到今年,然后这次旱灾的范围又大,能用的粮食早就用完了,只是还有输边的漕粮,但这自然是不能动的,不然的话,是会引起哗变的,百姓缺粮即便暴动也好镇压住,但边军要是没吃的,一旦暴动,危及的就是社稷,臣就算有一百个脑袋也不敢挪用。”
“陕西现在就没一点存粮吗?”
朱由校问道。
“倒也不是,据臣所知,不少大户手里还是有的,但他们不肯多卖出来给官府,为的是好坐地起价,等朝廷赈济时,他们好赚一笔。”
马懋才自己也是陕西人,算是陕西大户出身,自然清楚自己这个阶层的人,不过因为他是接受了兴明社理念、又对自己家乡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而选择了说出实情。
当然,他作为巡抚其实是可以强迫这些大户出粮的,但没有做,自然也是顾及乡情。
但他现在能主动提出来且希望皇帝朱由校和朝廷其他人去这样做,对于也属于陕西大户出身的他,已经算是很难得的了。
朱由校对此也能理解,便没有责备他,明知大户在囤积居奇,也不敢严惩,以避免天灾因为人祸加剧。
朱由校只说道:“非常时刻,当用非常之法,立即拟旨,今后凡大灾大战之区,朝廷派了赈灾安民钦差大臣去的区域,皆可暂行战时配给之令,一切人口、钱粮、六畜、房屋等皆当由钦差大臣强行分配,违令者,可先斩后奏!”
朱由校说着就对随扈的信王朱由检道:“御弟,你现在便以左副都御史与工程兵团总兵官身份,替朕督办陕西赈灾安民事宜,交给别人,朕不放心,你记住,尽量在京城的粮食到达之前,保证少饿死一个人,乃至饿着一个人,因为只要少饿一个人,就少一个造反的人,我大明社稷就多一份保障,不要怕得罪缙绅,朕岂会因他们而杀皇族?”
这个时候,朱由校知道自己必须用皇族,因为皇族跟自己一样在乎社稷稳定,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不怕被报复,同时也可以通过得罪士绅来减少因皇族身份而被士绅们拥戴的可能。
第四百四十章 米脂救灾信王大怒(二合一)
“臣弟遵旨!”
朱由检回了一句,他受朱由校教育多年,自然也明白朱由校的意思,知道这陕西的事攸关大明社稷。
因而,朱由检也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很重要。
他如果不管这些哀哀饿殍的生死,将来就不会有人再管他朱氏皇族的生死。
“士心不代表民心。”
“而真正的民心很多时候是听不到的,得自己去仔细调查,仔细去看才知道民心是如何的?”
朱由检想到了皇帝朱由校以前给他说过的话。
和历史上那个很勤奋的崇祯皇帝一样,这一世的信王朱由检在负责朱由校交给他的这件事后也很勤奋,连夜就告辞了朱由校,然后带着协助他的卢象升与马懋才先去了旱灾最为严重的延安府米脂县。
至于皇帝朱由校则与大军依旧留在绥德州,作为朱由检的后盾,到了必要时刻,则好直接动用武力镇压。
而延安府一带的士绅大户很快也通过一些渠道得知了信王朱由检奉命来陕西督办赈灾安民事宜的消息。
“信王殿下就要来米脂县,诸位作为本县望族,还是做些表率才好,多出些粮,设些粥厂,不要让殿下觉得我们为富不仁,当今圣上的脾性,你们也都知道,若真让信王把这样的话递到御前,指不定会被治什么罪,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是可以的。”
米脂知县晏子宾此时也将米脂县的士绅皆召集起来,商议起了此事。
举人艾诏知道晏知县是想趁此机会让自己这些士绅捐粮,然后趁机捞一笔,也就因此道:“多捐出些粮米自然是无妨,但是,我们也没多少余粮,估计也不能坚持几日,到时候还请县尊向殿下说明一下。”
“就是!这从去年持续到今年的大旱,不只是小户受损,我们这些人口多的大户也受损严重,要说捐粮,我们盖家也只能捐得出个五十石来,要想再添是不能再多了,还请县尊海涵。”
监生盖龙此时也说了起来。
接下来,米脂县的其他士绅大户也都纷纷跟着叫苦。
晏子宾见这些士绅一听到自己要他们捐粮,就一个个开始哭穷,也感到颇为不悦,但他也不好得罪这些人,也就依旧笑道:“这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诸位尽力而为,也算是为了乡梓安宁,除捐些粮给县衙组织人施粥外,你们自己也可开设粥厂,还是那句话,得让殿下看到诸位的仁心,这是对诸位有好处的事。”
朱由检这里已到了米脂县的银川驿站。
因驿站素来是交通要道,繁华集镇所在地。
所以,在这一带乞讨的灾民有很多。
当朱由检出现在这里时,就看见整个驿道两旁,在持矛的驿卒兵差后面挤满了灾民,皆是面黄肌瘦、手持破碗,神色无助地看着他。
这让一直生活在京城,长于深宫的他很受震惊,他从没有想到过,人可以贫困到如此地步。
朱由检猛地想到了,书籍里常出现的“哀哀饿殍”四字,此时的他才算意识到这抽象的四个字如今读起来,有多么沉重。
不过,让朱由检欣慰的是,驿馆两旁就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