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并没有因此停止。
不过,让朱由校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准备以此为借口对鞑靼发动更主动的攻击时,他却收到了一份来自陕西的奏报。
这份奏报的作者是马懋才。
“臣乡延安府,去年全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蓬草尽,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尽,则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于是,死枕藉,臭气薰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百姓又安得不相牵而为“盗”。而庆阳、延安以北,饥荒更甚。”
朱由校此时便认真看着这上面的内容。
他没想到历史上在这个时间段所发生的陕西大旱灾所产生的饥荒惨状到底还是发生了。
本来朱由校对此是有所准备的,
他知道在历史上的这段时间,自然气候对陕西非常不友好,持续的寒潮,持续的旱灾,让这里成了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源地。
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他提前派了历史上这个时期积极向崇祯报道陕西灾情的官马懋才以陕西巡抚身份入陕监视灾情,且允诺暂停对陕西的田赋增收。
不过,现在朱由校不得不承认,在这种天灾面前,他即便有所准备,也是不够的,还得动用更多的国力才能避免这种天灾对这里的人和整个大明的社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朱由校知道历史上的崇祯时期是个灾难频发的时间。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灾开始,也就是现在马懋才所奏之事,且持续五年。
崇祯二年:长达十年的寒潮出现,气温骤降,饥荒加重。
崇祯五年:西北、江南发生大饥荒,黄河决口,导致南北往来几欲断绝,商贾不通,道路阻塞。
崇祯六年:山西发生大规模疫灾。
崇祯七年:宁夏发生大规模鼠患。
崇祯八年:大规模蝗灾发生,山海关出现大规模天花肆掠。
崇祯九年:山西、蒙古南部发生瘟疫。
崇祯十年:连续七年的大旱灾开始出现。
崇祯十二年:山东和长江流域爆发大规模天花。
崇祯十三年:山东发生大旱灾,陕西出现大规模瘟疫。
崇祯十四年:江南出现大规模饥荒,山东出现大规模瘟疫。
崇祯十六年:大规模鼠疫出现在北方。
几乎是年年都有大灾。
第四百三十九章 让信王去赈灾皇族可用
虽然天启年间也有灾害出现,但也没这么频繁。
因此,崇祯时期,在后世多被称为“崇祯之渊”,意思是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一段时间。
朱由校一想到接下来会发生的这些灾害也很是头疼。
因为如果只是持续一年发生灾害倒也没什么,朝廷免免钱粮,百姓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即便持续两年,朝廷再赈济一下,也能熬过去,最多只会出现小规模农民起义。
但持续三四年,那就是很可怕的事了。
偏偏崇祯朝的旱灾、瘟疫都是五年起步,乃至十年那种。
朱由校想想都觉得可怕。
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些年执政过于严苛,不惜冒着被人谋害的风险,疯狂敛钱粮于国库的原因。
他得让将来的大明朝廷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这些动不动持续数年的大灾,乃至避免这样的大灾出现,毕竟蝗灾、瘟疫,很多时候就是一开始的旱灾解决不力才出现的。
另外,让他更加头疼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会把天灾的频发归咎于皇帝的统治失德,进而借此煽动人心。
朱由校知道他接下来必须重视这些大灾,尤其是史书所载“崇祯之渊”的第一灾陕西大旱灾。
因为这场旱灾是后面许多灾难的根源。
如果不是这场长达五年的旱灾没有解决好,就不会有大规模蝗灾和瘟疫,就不会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导致朝廷军费激增,导致赈灾能力与水利整修能力下降,以及导致税赋不能减免。
总之,一开始的陕西大旱灾不解决好,会引起连锁反应。
“看样子,大规模征讨北方的事只能暂停,为防止大规模民变发生,大军转道陕西,并将马懋才的奏报传回京师,着户部立即给出调粮方案,以赈陕西旱灾,另外,着兵部部推一名忝设侍郎来此地协助募兵,在兵部官员来之前,由卢象升暂兼兵部忝设右侍郎职,募兵赈灾。”
朱由校因此立即对熊廷弼等随扈大臣吩咐道。
“陛下圣明!眼下既然陕西旱灾这么严重,亟待赈济的灾民必然激增,以工代赈的法子太慢,主要是一时不知道该营造什么工程,不如先招募入伍,并在招募入伍的同时,确定需要营造的工程。”
熊廷弼因此赞同起来。
朱由校听后点首:“朕的确是有此意,到时候,这些兵就先编为工程兵,由朝廷统一安排相应工程建设。”
“遵旨!”
熊廷弼等因此回道。
圣驾刚进入陕西绥德州境内,朱由校就看见沿途已有许多饿殍,塞满了官道,四周田地皆龟裂板结。
这还是朱由校已免了辽饷和天下徭役的结果。
朱由校不敢想象历史上没有免辽饷和徭役的陕西会有多严重,至少应该是流贼四起了。
“奉旨,准备施粥!”
熊廷弼传达了朱由校的谕旨。
出征的十万大军按照早已订好的安排行动起来,开始参与这场与天灾对抗的战争。
军队中的火兵此刻成了主力。
大量的军粮被临时变成了赈灾粮。
而其余主力战兵则持着带刺刀的燧发枪组成了一道道人墙,用来维持秩序,逼迫这些灾民们不敢哄抢,只得排着队领粥,并被安排一个集中地喝粥。
这些灾民喝完粥后还会被召集起来被直接招募为工程兵。
自然是强制性招募,而不是问其意愿,不愿意的让其回家。
因为这些人本就是在家乡活不下去才逃荒的,这次招募相当于强行使其再就业,以避免其因为饥饿而起义而已,和宋朝时会把农民起义军招安进军队里一样。
这事由卢象升负责,具体做这事的则是近卫军的训导官。
近卫军的训导官都是武双全者,做这种事也算是驾轻就熟。
“姓名?”
“张献忠!”
“哪里人?“
“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人。”
“之前做过什么,可入过军,犯过什么事,读书识字否,会武艺骑射否?”
“当过边军,后被革职,识得几个字,会骑射。”
此时,训导官杨展就问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