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其精神都是可嘉的,也足以说明自己这个皇帝的身份不是谁能剥夺就能剥夺的。
“皆是忠臣啊!韩爱卿,将这东厂所提的人皆予以追赠追谥之礼。”
朱由校说了一句。
“臣遵旨!”
一直不怎么吭声的韩爌这时候忙回了一句。
朱由校不知道这些叛乱的士绅也不知道是真蠢还是没有办法,竟然这么对待和自己一样阶层只是理念不同的士绅。
但他不得不承认,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在将来去江南后拉一帮打一帮压一帮的机会。
“南京内城的情况现在如何?”
不过,朱由校还是担心这些叛乱者中,有个别有见识的人会攻下内城,用朝廷囤积在南京内城而没有递解进京以备南方一带灾情的钱粮,去招兵买马,而不用再去劫掠不支持他们造反的士绅,或者通过屠戮南京内城的勋贵来实现这一目的,据朱由校所知,南京的勋贵也是富得流油的,如果他是叛乱者,就宁肯屠了这些勋贵也不得罪整个天下的士绅,毕竟勋贵之所以是勋贵是因为背后有朝廷,现在都已经反了朝廷,还怕什么勋贵。
所以,朱由校这时候向魏忠贤又询问了一句。
“回皇爷,据东厂奏报,内城还没有丢失,南京兵部尚书李长庚及时关闭了内城,使得叛军未能及时拿下内城。”
魏忠贤回道。
朱由校听后又问着熊廷弼:“熊爱卿认为李长庚能坚守内城多久?”
熊廷弼忙回道:“回陛下,李长庚此人任边臣已久,颇知兵事,颇善守御,陛下圣明,让此人掌南京兵部,以臣之见,此人在南京,即便南京京营老弱病残多,但以李长庚整顿兵事之能,加上内城粮秣充足且城高墙厚,当能坚守至大军到南京之时,只要内城军民死守,即便百战勇士也难以撼动如此坚城,何况,叛军不过乡勇地痞!”
朱由校点首。
既然熊廷弼认为李长庚没问题,朱由校也没再继续担心南京内城有失。
但李长庚不是朱由校任命的,而是方从哲荐举的。
他作为皇帝,居于权力顶端,很难看到所有官员的才能,也因为事务冗杂而没有去过问所有的事。
但熊廷弼这么说,朱由校也就觉得方从哲在荐举官员时还是动了心思的,也算是有作为首辅的未雨绸缪之能。
“魏忠贤,派人问问,朕离开京城后,京城现在怎么样,方从哲、还有京城诸勋贵这些在做什么。”
“是!”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两百六十二章 只报道吾皇平安消息
京师。
在皇帝朱由校离开京师后,方从哲就把顺天府官员和巡城御史以及五城兵马司的官员传到了自己府里,很是严肃地提醒道:“不要因为陛下离了京,就觉得可以放纵偷懒,为谨防有失,在捕捉盗贼与散步谣言者方面,要比以往严格十倍,无论轻重,一律先抓到牢里,尤其是传各种谣言者,不得有误!”
“是!”
这些官员立即回道。
而接着,方从哲又对自己儿子方世鸿道:“崇文寺这边,《皇明报》关于陛下顺利抵达何处的消息一出来,就立即转载,以稳定人心,记住,只报陛下顺利抵达何处,其余关于清丈田亩等改革事以及平叛等事一律不必提出,要让人知道,吾皇平安,天下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
“明白!”
方世鸿回了一句。
接着,方世鸿就又去了内阁,且将阁臣和留京的九卿官都请了来,说道:“诸公,陛下虽然不在京城,但我们不能松懈啊,何况陛下离京前交待了,诸项改革必须加快推行!”
说着,方从哲就看向毕自严和冯铨等人:“户部这边,加紧催问河南、山东、湖广这三省的清丈田亩进行情况,浙江那边有叛乱,可以先不忙,但河南、山东、湖广这三个地方的清丈田亩不能拖,虽然这两个地方的藩王很多,但这不是推脱的理由,如果藩王阻挠,那就先拘其王府中人,出了事只管往仆身上推,到时候藩王真上本参劾,仆再向陛下领罪!”
“请元辅放心,我等会立即下部文催问。”
毕自严回道。
“还有礼部,禁止裹足的倡议,礼部下部令催促没有,遣派去宣教倡议留天足、遵天道的礼官派到各省去没有?还有过度蓄奴的现象,做各省督抚查了没有,结果如何,要催问。”
方从哲继续说道。
礼部尚书孙如游回道:“已经催问,任命的各省礼官已经赴任,过度蓄奴的问题也查出了不少。”
方从哲点了点头,交待完一些改革事后他就进了宫,来到了政事堂。
而此时,刘若愚也恰好在政事堂。
“元辅!”
刘若愚先给方从哲打了招呼,拱手致意。
方从哲也微微一笑:“刘公公!”
然后,方从哲便没再说话,而是开始收拾起一应奏本来。
刘若愚见他搬奏本搬的吃力,斑白的一双老手还有些颤抖,倒也疾步走了过来,双手要接过奏疏:“咱家帮你吧,元辅要搬这些奏本放哪儿?”
“使不得。”
方从哲退了一步,没让刘若愚接过自己手上有些沉重的奏疏,然后自己依旧吃力地往政事堂外面走去。
刘若愚愣了愣,怔在了原地。
而方从哲到走到门口后,才加大声音说道:“刘公公,仆有些耳背,您刚才问我什么?”
刘若愚“啊”了一声,然后回过头来,想了想后,忙大声笑问道:“咱家是问您,您这是要把奏本放哪儿去?”
“噢!”
方从哲这才笑了起来,大声回道:“仆打算放回内阁去!眼下陛下没在京城,仆没必要天天来政事堂,还是回内阁值房,到时候,就劳烦您让文书房的公公们再像以前一样辛苦一下,毕竟这跟陛下在的时候不一样,这中央之地,没有陛下,仆待在这里,是会心神不安的。”
刘若愚听明白了方从哲的意思。
按制,内阁和司礼监一直是需要文书房的宦官来传递消息的,而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太监不能直接来往。
只是朱由校即位后为了集权和提高决策效率,将司礼监的太监和内阁几个重要阁臣叫到了政事堂,现场议事现场拟旨现场批红,文书房这个媒介就渐渐失去了作用。
而方从哲现在说放回内阁,让文书房的宦官再像以前一样辛苦一下,从内阁拿票拟好的奏疏,送到司礼监,明显是为了避嫌,是不想在皇帝没在的时候,和刘若愚这个留在京城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在一个房间里共事。
刘若愚因此也就忙笑道:“元辅说的是,那咱家也还是照旧回司礼监,到时候让文书房的人多跑一跑,咱家一个人待在这里也会不安的!”
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