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正好也让这些边军营兵们知道知道朝廷给他们发军饷的不易,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收个税有多么难。”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就又道:“立即拟旨,调兵组成西厂的旨意先不用发通政司,出现在邸报与皇明报上,先保密,以密旨的方式给这些将领,然后秘密调兵回京。”
“是!”
方从哲和刘若愚立即回了一句。
而接下来,方从哲便开始拟写设西厂、调兵组建西厂的旨意。
……
户部尚书汪应蛟还不知道他已经被皇帝预定为西厂总督,他此时的正着急忙慌地赶来了宫里,并急着要见朱由校。
朱由校因此在政事堂宣见了汪应蛟。
汪应蛟因此一来到政事堂便立即禀报道:“陛下,臣刚刚得知南直隶巡抚萧近高和苏淞巡抚孙承宗的奏报,今年南直隶的税粮逋赋已达去年所缴税粮的八成左右!也就是说,今年南直隶一省就几乎无多少税粮可以进京!这今年的漕粮明显是要断运啊!”
这时候,魏忠贤也赶了来。
朱由校忙问着魏忠贤:“何事?直接说!”
“回皇爷,奴婢前来例行汇报,东厂负责调查物价的人禀报,京城粮价已连续大涨十五日,皆因漕粮未及时运到。”
魏忠贤回道。
朱由校的确有让东厂例行汇报物价情况尤其是粮价,所以魏忠贤也就每天都会来汇报一下。
朱由校听后脸色沉了下来,心道:“漕粮断运的事到底是发生了!”
说完,朱由校看向了在政事堂的方从哲和汪应蛟,先问了起来:“对此,两位爱卿可有良策?”
而方从哲也内心喟叹了一下,心道:“果然发生了,陛下即位一来,以严治国,对文官士子尤其是江南士绅们支持的东林党过于严苛,光是勾结内宦与贪墨军饷两案就诛杀上千人,这漕粮断运的事会发生毫不意外。”
上架感言
这本书今天中午十二点就要上架了。
当初写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之前写过一本木匠皇帝。
但当时作者年少,涉世未深,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只看了几本明末文,所以虽然靠那本书第一次上了三江和强推,但个人感觉当初的确没写好。
也就想着以现在的阅历重新写一下。
总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让这本书得以坚持到现在,甚至还意外地上了三江和强推。
我本来以为自己上不了三江的。
因为我发现写明末皇帝文的太多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写的好。
然后,我又发现自己收藏涨幅不是很理想,三江前也才八千多收藏,我之前总结发现三江的书大部分都是万收以后才上的。
所以,我以为自己上不了三江,结果没想到居然得到了三江推荐。
在这里感谢编辑。
也再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咦!
怎么成了三江感言。
反正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前面简介或书名或前面内容写的不好,所以收藏不是很多。
能上三江可能是后面写的还行吧。
但总收藏是同期最少的,希望首订不是最少的吧。
但无论如何,走到这一步总算要强推上架了。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订阅,支持一下首订吧。
毕竟首订的数据很重要。
这本书,我不能说写的好吧,但至少是认真在写的,没瞎写。
但也因为认真,所以中间心态崩过几次,也骄躁过几次,但说白了还是心理承受能力没到家。
现在要好些了。
所以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了,毕竟尽力就好。
当然订阅肯定是希望越多越好。
我存了七章存稿。
先一次性爆五章。
如果订阅还不错的话,就再多爆两章。
至于以后的更新,你们不用担心。
作者是要靠这本书恰饭的。
是需要靠你们这些愿意为看书付费的读者朋友们养活的。
所以,只要成绩还过得去,能够生存和还债还有养活家人,作者肯定会努力更新。
每天保底三更,外加时不时的加更。
当然,希望成绩不要太差吧。
上本都市书四万多收藏上架,结果收订比二十五比一,希望这本不要这么拉胯,毕竟这本才一万五收藏,如果收订比二十五比一就真的凉凉了。
拉订阅完毕。
码字去。
第一百三十二章 漕粮断运无忧 (求首订)
朱由校对漕粮断运的事其实早有准备。
不然他之前也不会真的敢那么强硬的对待文官。
事实上,朱由校早就通过设立市舶司和外贸局,用抄家和抄没晋商得来的白银,让这两个部门囤购了不少粮食,再加上抄家所得的粮食,加起来已经有数百万石,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朱由校知道白银只有花出去了才能变得有价值,不然一直放在库里就只是贵重金属而已。
而现在朱由校之所以还要问策方从哲和汪应蛟,则是要看看替自己执政的文官重臣有没有应对这种危机的能力。
户部尚书汪应蛟先说了起来:“臣之前已让各地督抚今年竭力催缴税粮,尤其是南直隶和浙江这两个税粮缴纳最多的地方,让他们尽量不要拖欠而误社稷,毕竟目前辽地今年军粮需求增加了不少,但是臣没想到他们还是积欠了税粮,且欠的更多。”
“如今这漕粮要是不能及时运达,那九边将士就会断粮,轻则士兵哗变,重则恐有大变,还有白粮若不及时运抵,京城也会断粮,到时候京师上下都会挨饿,眼下京师存粮也就够支应三个月!”
汪应蛟继续说了起来,并又道:“臣认为眼下唯一之计是先把各地地方藩库和常平仓的存粮调集进京和九边,以避免发生大变,然后要催缴税粮,等漕粮催缴到了后再运抵各地藩库与常平仓存用,不然一旦把地方上的存粮调进京,那将来一旦地方有灾情或民乱,地方就无法支应。”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汪应蛟到底也不愧是老臣,对于应付这种漕粮危机倒也没有慌张无措。
这时候,方从哲也跟着说道:“启奏陛下,臣在这之前已密信于河南、南直隶、浙江、山东、湖广这些地方的巡抚,让他们尽量用地方藩库购粮存粮,以备急用!臣认为,这漕粮虽然断运,但若真采取大司农之策,先调地方存粮进京,再将催缴的漕粮还于地方是可行的!”
“甚好,立即拟旨如此照办!”
朱由校说了一句,然后问向汪应蛟:“如果要解决支应这次漕粮和白粮断运的危机,得需要地方运来多少粮食?”
“四百万石左右!”
汪应蛟想了想回道。
朱由校因此点首,然后立即又吩咐道:“地方上的存粮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