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 章(1 / 1)

穿越明朝当暴君 枫渡清江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说话吗?!”

王承恩一个字一个字吐了出来,有些哆嗦地再次问了一句。

看着骆思恭被五十余人先后一刀刀砍的场面,他自然被吓得不轻。

“内臣田尔耕不敢忤旨!”

田尔耕先站了起来,他可不想陪着骆思恭死,为其求情是情分,但他也不想自己的命搭进去。

因为,他发现眼前这些羽林卫简直就是杀人机器,一句话都不说,却剁起人来不眨眼,让他这个自诩心狠手辣的人都被吓得心里直哆嗦。

“内臣许显纯不敢忤旨!”

许显纯也跟着站了起来。

“内臣杨寰不敢忤旨!”

杨寰也紧跟着站了起来。

“内臣孙云鹤不敢忤旨!”

孙云鹤也紧跟着站了起来。

一时间,锦衣卫官们纷纷站了起来。

“内臣骆养性不敢忤旨!”

连骆思恭之子历史上投降满清的骆养性也没有因为自己父亲的死而选择继续跪下,也跟着站了起来。

吴孟明等还跪着的锦衣卫官见骆养性都站了起来,既诧异也鄙夷。

这是你爹呀!

一时,吴孟明自己见此也干脆站了起来,他本来就对骆思恭在锦衣卫大堂前对闹事士子的态度感到不满,所以也就跟着说道:“内臣吴孟明不敢忤旨!”

其他和骆思恭非常有感情的锦衣卫官见骆养性这个当儿子都不再为自己父亲说话,也都干脆都站了起来。

最后就只剩下朱立等少数锦衣卫官还跪在地上。

王承恩见此再次进了殿内。

过了一会儿,王承恩再次出来说道:“皇爷言,你们还跪着的明显忘记了自己是谁的家臣!但皇爷念在你们到底曾是皇家家臣,也为皇家出过力立过功,也就准你们自杀谢罪,算是家法!现在用你们御赐的绣春刀自尽!”

“是!”

朱立先拔出了绣春刀,一咬牙,然后就抹了自己的脖子。

其他未起来的锦衣卫官大都先瞪了骆养性一眼,就也抹了自己的脖子。

骆养性则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这些因为和自己父亲瓜葛太多而不得不自尽的人。

……

半个时辰后,紫禁城染上了一层墨色,王承恩提着灯笼来到了乾清门西侧的一房间外,半弯着身子道:“皇爷,都结束了,骆思恭和真正把他当回事的人都处置了。”

没一会儿,门开了。

一声戎装且佩着剑的朱由校拿着弓弩走了出来,且大步流星地往乾清宫走了回来:“传旨!诛骆思恭九族!令锦衣卫立即处置,清理门户,不必经外朝处决!着令魏忠贤负责此事!”

“奴婢遵旨!”

王承恩回了一句。

朱由校则突然停了下来,看着虽然被洗过但依旧还有红色印记的地砖道:“明日一早,即刻吩咐人把地砖换了!”

“是!”

王承恩又回了一句。

“除锦衣卫百户以上堂官外,其他锦衣卫可有异动?”

朱由校又问了一句。

“回皇爷的话,没有。”

王承恩回了一句。

朱由校点首,吩咐道:“传旨,以后宫城宿卫午门的内卫锦衣卫和羽林卫各调一半兵力值守,互不统属!”

“是!”

王承恩继续回道。

朱由校一直在暗中观察中刚才发生的一幕,也知道羽林卫总旗官中没有一人在杀锦衣卫左都督骆思恭时选择为其求情。

而且,朱由校也记下了这五十名总旗官的出刀顺序。

所以,朱由校一回到乾清宫内,就立即取出纸条记下了一条内容。

骆志杰:果断,心硬,平时话最少,可这次诛杀骆思恭竟是第一个出手,可见有胆魄,不怕得罪权贵,可用为维持军法

也因此,朱由校接下来吩咐道:“传旨,羽林卫设镇抚司,专司负责羽林卫军纪,着骆志杰升任镇抚司千户掌羽林卫镇抚司,令其从羽林卫中选镇抚兵一百人,负责维持以后羽林卫近卫军军纪。”

当然,对于闹事于锦衣卫大堂的那群士子朱由校也没打算放过。

因此,朱由校立即让王承恩在传达相应旨意后将魏忠贤叫了来,并对魏忠贤吩咐道:“在诛杀骆思恭九族同时,在锦衣卫闹事的一众士子全部打入诏狱,审出主犯,从犯先全部斩杀!”

“奴婢遵旨!”

魏忠贤回了一句。

但这时候,王承恩突然跑了进来:“皇爷!内阁阁老们与六部部堂求见!”

“定是为那些士子来的!”

朱由校拧起了眉头。

(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朕还是天下之主吗

内阁首辅方从哲,次辅韩爌、三辅王象乾以及吏部尚书李汝华、礼部尚书孙如游、户部尚书汪应蛟、兵部尚书徐光启、刑部尚书黄克缵、工部尚书毕懋康在向朱由校行大礼后皆站在了朱由校的内书房外。

“你们今晚倒来的齐全。”

朱由校语气不好地回了一句,然后斜眼瞥了众臣一眼。

“启禀陛下,白天在有不懂事的士子在大闹锦衣卫大堂,此事我们都知道了,如今特来求见陛下的确是想求陛下开恩的,求陛下看在他们年少无知的份上不要与他们计较,网开一面吧。”

礼部尚书孙如游说了起来。

朱由校笑了起来:“年少无知?这些人里应该不少都已过而立之年了吧,去都察院大闹,朕可以理解他们无知,但去锦衣卫大堂闹,甚至还打死锦衣卫数名,这已经是谋反,是不把朕,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下次,他们是不是还敢闯进午门,把朕也打死?”

“陛下息怒,这些士子的确罪大恶极,但他们毕竟是读书人,杀他们易,可要让天下人心从此诚服难啊,如今这事说到底还是因李三才之罪而起,这李三才虽也罪大恶极,但他的确于士林中很有威望,杀他就等同于不顾忌天下人心,不然,神庙当年为何不杀李三才,非不想而不能也!陛下,为大明千秋计,有些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啊,社稷安宁非是以法治天下,而是以礼治天下,朝廷也应以礼待天下士,而非以法禁天下事,不然人心难服啊。”

吏部尚书李汝华也跟着说了起来。

朱由校听后只想起一句话来,那就是“儒以礼乱法”这句。

这时候,刑部尚书黄克缵甚至跪了下来:“陛下!老臣收回之前的话,如今这局面,还是不治李三才死罪,饶恕那些士子,以顺天下人心吧。”

“你们不必再劝!李三才是必须杀的,这些闹锦衣卫大堂的士子也是必须杀的!朕意已决!”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拟旨,李三才处凌迟时再加五百刀!”

“陛下!”

黄克缵喊了一声,欲要再说话。

“要抗旨吗?”

朱由校语气森冷地问了一句。

“臣,臣遵旨!”

黄克缵最终还是回了一句。

而户部尚书汪应蛟见此不由得站了出来:“陛下,臣担心,这样下去,不说别的,只怕漕粮会断,天下逋赋增多,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