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微微抽搐。
太少了,实在是太少了。
这可是十亩地的产出啊,结果十亩地的麦子只用一个竹筐就被全部装完了。
这尼玛,平均亩产该是多少啊!?
答案很快出来,十亩地拢共出了260斤的大麦。
“什么!?你确定没有看错!?”
虽然心中早有准备,但是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商离还是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十亩地260斤,那岂不是意味着平均一亩地只能产出26斤的大麦!?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还是湿麦子,还没经过晒干的!
按照含水量25%计算,这一亩地的实际大麦产出量仅仅只有19.5斤而已,还不到20斤!
注意,是19.5斤,不是19.5公斤!如果换成是公斤的话,那么平均一亩地的大麦产出则是连10公斤都不到!
这么点产出,能够干啥的啊!?
“启……启禀王上,确实是260斤没错。”
一旁负责称量的子旬被商离的反应弄得莫名其妙。话说这大麦亩产26斤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你有必要在听到产量之后反应如此之大吗?
“呼~好吧。”
在看到子旬的反应之后,商离也知道自己反应过度了,当即长出了一口气,而后在心中思量了起来:
“应该不是度量衡的问题,毕竟如今宜国的度量衡是我亲手制定出来的。就算无法百分百与前世的度量衡切合,也不至于差得太远。”
“而若不是度量衡的问题,那么就只剩一个可能了,那就是这个时代的大麦亩产量确实就只有这么一丁点儿!”
想到这里,商离忍不住感慨了一声:
“这尼玛,还真是操蛋啊!”
商离不是农学专业的学生,但是身为历史系研究所,他对各大主要农作物的古今亩产量变化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在21世纪,大麦的平均亩产量大概在300多公斤左右,将近400公斤的水平。而在古代,这个数据则是被直接腰斩,只有区区400斤。
当然,这里的古代指的是明清时期。那个时候的亩与后世一样,都是600多平。如果是按照商周时期的亩来算的话,那么明清时期大麦的平均亩产量差不多就是130斤左右。
依旧是目前宜国的6~7倍之多。
(
174.得亏之前下过副本
“王……王上?”
这时候,一旁的子旬似乎察觉到了商离内心的疑惑,开口解释道:
“这新开之田……产出本来就是不多的。”
“新开之田?”
听到这话,商离恍然大悟:
“是了,新开垦的生田,其亩产确实要比熟田更低。”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新开垦的生田非但不会比熟田更加肥沃,反而要更加贫瘠。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田土层薄,留不住水和肥。
在后世,人们往往把新开垦的田地称为“生茬地”,以此来和熟田相区分。
正常情况下,一块新开垦的土地往往需要经过至少两年的保养,才能逐渐转变成为熟地,将产量提高到正常水平。
也正是因为这样,古代很多王朝在鼓励农民开荒的时候,都会加一条新开的地三年免税的条令。
因为要是不这么做的话,是绝对不会有农民愿意去开荒的。辛辛苦苦种一年,地里产出的粮食还不够交税的,傻子才乐意去开荒呢。
“呼~原来是这样。”
这一刻,商离总算是搞清楚的状况。
新开之田本就没有多少肥力,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落后以及大麦品种的制约,一亩地只产出20斤麦子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当然,问题的原因虽然已经搞明白了,但是问题却依旧没能得到解决。
亩产20斤……虽然这是小亩,但是却依旧令人感到非常绝望。
“难怪这年头的人都是农牧猎三修的,光靠地里这么点产出,还真的是能饿死个人。”
商离看了一眼竹筐中的大麦,而后对着一旁的子旬说道:
“算了,就这么着吧。传来下去,今年的麦子就按每亩2斤的份额收取。记住,是干麦子,不是刚收获的湿麦子!”
人们的生活已经这么困顿了,但是商离却依旧向他们征收了今年的农业税。
没办法,今年是税制改革的第一年,无论亩产有多低,商离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原先的计划向国民们收取农业税,否则的话这项新的制度是极有可能会被国人们轻视,进而在来年的时候无法被推行下去的。
“喏。”
一旁的子旬点了点头,而后继续问道:
“那明年呢?咱们还是继续按照这个标准征收吗?”
“当然——不是了。”
商离看了子旬一眼道:
“你都说了新田产出不如熟田,等到了明年之后,这些麦田中产出的麦子也必然会比今年更高。要是继续按照今年的技术征税,那么国家岂不是要少收很少的税?”
“那您的意思是?”
“自然是等到了明年再重新确定税额了。”
商离摇了摇头道:
“今后几年,咱们要每年确定一遍新的税额,直到亩产稳定下来为止。到那时候,咱们才能真正确定每亩地的年税收,并且以此为标准,制定之后田亩的农业税。”
如今的宜国只有几千号人,国土仅限南京周边,因此商离可以玩每年都重定税额的游戏。
但是等到了将来,宜国的人口增多,国土扩大之后,这样的游戏就不能再继续玩下去了。
道理很简单,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正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的耕地面积往往在百亩以上。如果是一万个家庭的话,那么耕地面积就至少有一百万亩。
一百万亩啊,这需要多少的管理人员才能完成每亩地产出的测量啊?别说是现在了,哪怕是21世纪,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吧?
因此自古以来农业税采取的都是定额税制。我不管你这亩地今年产出多少,总之我的税额是不会变的。粮食产量多了我也不多收,你自己留着慢慢吃。粮食产量少了我也管不着,总之税收不能少。
当然,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税额也并不是随便乱定制的。定多了人民不够吃,定少了国家收不着粮,因此历朝历代都曾为这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但是商离就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了。由于他是第一个提出税制改革的人,因此不会有人拿“祖宗之法”来压他。而又由于如今的宜国地少人寡,不同国人种的地亩产也不会差上太多。因此只要商离别专挑那些产量高的田做参考,他是可以非常轻易就得出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税额,进而将其推广下去的。
就好像现在,商离就是以十亩产量中档的麦田为标准,来制定今年的大麦税收。
只是这所谓的税收,和没有基本上没啥差别就是了。
“去年由于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每家每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