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1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8 英文 字 2个月前

卿。基本上人人都养着些类似身份的‘门’人,食客。

就是以清廉、刚正闻名的丞相周亚夫。也是如此。

“主上,夫人为陛下诞下神圣,臣以为,主上当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一位在辽东投奔义纵的幕僚,一开口就劝谏起来:“如今,长秋宫年幼,而宫中诸美人、夫人乃至于少使,皆无所孕。主上可广结恩义,联络朝臣,共举大事,如太宗立先帝故事……”

义纵听了,也是颇为意动。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自代国至长安,继承大统。

当时。当年代王王后所生诸子皆夭,而太皇太后也还未入主长秋宫,但在群臣的共推下,太宗孝文皇帝还是立了先帝为储,随后太皇太后母以子贵,入主长秋宫。

如今的局势。与当年,很是相似。

当今天子只得一子一‘女’。

不趁着天子只有一子的时候,趁热打铁,将外甥扶上储君之位,难道要等着其他美人、夫人所产之子尽皆出生,再去竞争?

老刘家的皇帝,可是出了名的刻薄寡恩。加善忘。

就是名声最好的太宗孝文皇帝,在‘女’人这个事情上面,也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

今上虽然看上去,似乎比起老刘家前几代都更加讲情义。

可义纵,却不敢将赌注押在皇帝会顾念情分之上。

就算皇帝真的顾念情分,但情分这种事情,用一次就少一次。

用光了怎么办?

义纵觉得,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自己阿姐考虑。

趁着如今得机会,为外甥争上一争。

义纵,当然清楚,在如今局势下,自己那位刚出世的外甥,是不可能真的就能坐上储君之位的。

东宫太皇太后是不会同意的。

但,不争上一争,天下人岂非会以为皇长子已经自动退出了储君争夺战?

只有争了以后,朝臣和大臣贵族,才会知道,皇长子的志向。[

只是……

义纵看了看那个幕僚,犹豫着道:“子清啊,皇长子殿下,尚未立储,以后休得再提神圣之事……”

汉室,只有皇帝和太子,才可称为神圣。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baiyuege.)

其他皇子,只能称为殿下。

义纵虽然年轻,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他还是很理智的。

但他这一表态,却等于告诉部下与幕僚们,他确实有意为皇长子竞争储君之位。

自古以来,飞黄腾达的最快捷径,除了从龙之外,就是定策了。

众人‘精’神为之一震。

毕竟,大家就算再怎么热情,这个事情,义纵若是自己不愿意参与,也是一场空不是?

于是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献其策。

有人主张联络朝臣,上书请立,有人觉得应该先收买宫中贵人,联络消息,发动舆论,壮大声势。

“都尉,末将以为,此事还需慎重……”当然也有冷静的,张次公,就是其中之一,他起身拜道:“当今之事,关键在于,陛下怎么看……若陛下有意,都尉如此行事,自然不无不可,但若圣意不愿,那都尉如此作为,岂非陷夫人、殿下、都尉于险境?”

“末将以为,都尉不妨镇之以静,等待圣意……”

义纵听了,浑身都出了身冷汗。

确实如此。

今上的为人,素来极有主见。

决定的事情,便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

而且,今上睚眦必报的‘性’格,比之先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初,卫氏朝鲜的王子,不过是在朝觐时,被发左袵,以蛮夷自居,就恶了陛下,结果,一年多一点,卫氏国灭族亡。

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人能在恶了今上后还能活蹦‘乱’跳的。

义纵,可不想因为此事,招致天子恶感甚至不喜。

那就得不偿失了!

只是,倘若他身为皇长子的唯一外戚,没有有所动作,势必将让朝臣以为,皇长子一家。只愿享清贵之福,那就糟了!

历来。储君之位的争夺,即是需要皇子们各自的努力,也离不开朝野贵族的支持。

义纵可是记得清楚,今上坐镇太‘子’宫时,表面上看着好像是孤家寡人,只能宅在思贤苑与太‘子’宫。

但实则,在朝中文有袁盎,武有周亚夫、窦婴,更与馆陶‘交’好。根深蒂固,因此无人能撼动今上的储位。

而这些关系,在今上还是皇次子时,就已经巩固。

若非如此,先帝十子,岂能全部败下阵去?

一时间,义纵真是纠结无比。

“或许。吾当去请教丞相?”义纵心里琢磨着,但随即否决了这个想法。

当年,萧何都需要自污,才能保全自己‘性’命与地位。

何况如今?

丞相若是参与夺嫡之事,恐怕未央宫立刻就要地震!

该怎么办呢?

义纵正踌躇之时,忽然。‘门’房来报:“主上,‘门’外有太仆袁公拜帖!”

“丝公来了?”义纵脸上不由得‘露’出狂喜之‘色’。

袁盎袁丝的能量就是丞相周亚夫也要甘拜下风。

这位当朝太仆,外号知己遍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列侯至‘交’,封疆好友。

就连东宫太皇太后那里,袁盎便是布衣,也能来去自如。

义纵自认自己与这位太仆。并无深‘交’。

此公选了这个时候递拜帖,所为何事?

义纵心中踌躇着,但嘴上却立刻道:“打开中‘门’,快请丝公入内……”

他又对自己的战友、幕僚们拱手道:“诸君,请与吾一道去迎丝公……”

众人自然轰然应诺。

…………………………………………

袁盎,端坐在自己的马车之中,老神在在的望着东成候府邸的‘门’槛。

他一生都在押注,一生都在结好未来的巨头。

除晁错实在与他理念不合,矛盾重重外,如今朝堂上,十个朝臣,起码有八位与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宫廷的贵人与宫外的外戚,他更是早早的就结好。

大家都说,袁丝知己遍海内,人缘天下无双。

但只有袁盎自家知道自家的苦楚。

他朋友确实很多。

但这些朋友,锦上添‘花’,人人愿意,雪中送炭,却是一个也无。

他们或许会看在袁丝这两个字上,在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高抬贵手或者予以声援。

但真要碰上大事,能保持中立,就已经是很给他袁丝面子了!

前两年,他被晁错一竿子打落云端之下。

除了故安候外,谁为他说过半句话了?

就连周亚夫都是一言不发。

所以,从那时起,袁盎就明白了,他得有一个足够粗得大‘腿’来依靠。

支持刘彻,就是这样的心理下不自觉做出的选择。

可惜……

这位坊间传闻的‘太宗孝文皇帝指定之隔代继承人’,确实不愧他太宗子孙的头衔,一上台,就吃干抹净,拍拍屁股不认人了。

对他的定策之功和辅佐之功,虽然也论功行赏,升为太仆,各种事情上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但是,与袁盎想要的东西,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甚至,死对头晁错,依然稳坐御史大夫的位置。

晁错只要还活跃在政坛上,袁盎就知道,自己的身家‘性’命,没有保障。

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