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之时,刘德实在撑不住才和衣就睡。
第二天早上起来之后,刘德继续伏案书写,到了中午,才总算将初稿写好。
他拿起帛书,仔细看了看,叹了一声:“文笔比之晁错还是不如!”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身为穿越者,能勉强写出这样一篇算的上标准的奏疏,已经很不错了。
“要是这时能有个饱读诗书之人来与我润色就好了!”刘德感叹着。
一般而言,天子的诏令和朝廷的决议,都是有着专门的文人来润色之后,再颁布天下的,否则,像当年刘邦那种老粗,发出的诏书,怎么可能那么文绉绉?
只是刘德没有这个条件啊!
一个能给正式公文润色的文人,那起码是诗书传家的名门之后,有着海量的阅读量,对各种经典都倒背如流,可惜,这样的人才,如今是少之又少!
不太可能会跑到刘德碗里。
正感慨着,门口有个宦官来通报道:“殿下,宫外有一个名叫汲黯的人,持着少府监的令符求见!”
“快请!”刘德一下子就跳了起来,连自己没穿鞋都忘记了,直接就光着脚跑了出去。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刘德心里感慨着。
若非这汲黯自己找上门来了,刘德都快被这两天的忙碌给忘记了他曾答应过少府监的事情!
刘德就这样光着脚一路狂奔,跑到了宫门口――刚开始,他确实是忘记穿鞋了,但后来嘛……呵呵呵……刘德的节操你懂的!
在宫门口,刘德见到了前些日子见过的少府监成毅。
在成毅身边跟着一位看上去年纪不大,略显青涩的年轻士子。
此人头戴进贤冠,腰佩长剑,身材不高,但却也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士子,起码,站立在一旁的模样还颇有些刚毅的味道。
“汲先生安在?”刘德见了就高叫一声,一点也不压抑自己求贤如渴的心思。
“臣拜见殿下!”成毅见到刘德立刻就行礼,他身边的那个士子也跟着拜道:“小臣汲黯拜见殿下!”
然后,汲黯就看到了这位他将来的主君的脚是光着的。
汲黯此时虽然在家乡有些名气,但,像这样被一个人看重还是头一回,特别是此人还是天子血脉,当朝殿下,顿时就感动了起来,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重视自己的明主了。
刘德却是毫不客气的走过去,扶起汲黯,道:“先生今安在,何以相见之晚也!”
说完也不管满脸惊愕的成毅,更不理一脸不解的汲黯,就这样拉着汲黯的手,朝宫内走去。
汲黯被刘德拉着,心里却是上上下下的打着鼓。
他虽然年少成名,但却也还没有名到连长安的皇子都听说过的地步。
于是他好奇的问道:“殿下,何以知小臣?”
刘德嘿嘿一笑,这却是装x装过头了。
不过,没关系,他是皇子,这种小事根本无需费力,他笑道:“先生之父,清誉名满长安,俗谚曰:有其父必有其子,我想来,先生也应是当世英才!”
汲黯的父亲当年确实是朝廷的大夫官,只不过,名气却未必有那么大就是了。
只是,谁家的小孩不是将自己的父亲看做英雄的?
有了这个解释,汲黯勉勉强强也就相信了。
刘德拉着汲黯,进了自己的寝殿,主客分坐之后,刘德道:“先生即来,可愿暂屈于我之幕僚?”
刘德一点也不给汲黯拒绝的机会,道:“幕僚之职,暂时虽然给不了先生什么名分与官职,但却是我之左右肱骨,不知先生可愿意?”
话都说道这个份上,汲黯觉得自己要是拒绝,恐怕就要狠狠的得罪这位皇子殿下了。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来投奔刘德的,于是立即出列拜道:“臣黯拜见殿下!”
这就是确立了君臣从属关系了。
刘德哈哈大笑道:“汲卿快快请起!”说着就扶起汲黯,亲切的将他扶到位子上坐下,然后问道:“卿现在可有空?”
既然来了这么个廉价的优质劳动力,刘德若还不懂剥削,那就干脆可以找块豆腐去撞死了!
…………………………………………………………
最近几章会特别难写,嗯,要查阅的资料和考量的东西非常多,所以会写的比较慢,请大家见谅!总之,我会尽量争取写出一些合乎逻辑和当时情况的文章出来,即使yy也会适当~
唔,话又说回来,不是西汉时人,只靠资料和文献,真的很难将当时的情况写的详细,所以适当的yy和春秋笔法,还请大家海涵~~
嗯,今天就这一更了00
大家别急,下周估计三江,我今天已经过了初审~~~so……我要存稿,明天开始都会写3-4章,但只发2章~--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六十三节 修改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汲黯即在,刘德立即就将刚刚写好的奏疏拿了出来,道:“此我所写之奏疏,卿且看看,可有增益补缺?”
其实就是打着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旗号,间接的剥削汲黯。
可惜,这时代没几人有什么劳资意识。
反倒是刘德这样的举动,让汲黯更加认定自己得遇明主了!
刚刚到任就委以大事,这是当年燕昭王礼遇乐毅的节奏啊!
于是,汲黯干劲十足,精神抖索的接过刘德递过来的帛书,看了起来。
将奏疏看完,汲黯心里暗自有些惊讶。
奏疏的文笔虽然不是很好,起码在汲黯看来,还是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但是里面讲的东西,却为汲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难怪这位殿下能异军突起,隐隐已有独占鳌头之势,这想法和策论就已超越寻常人等了……”汲黯心里想着。
但是……
这奏疏里满篇的法家思想和务实主义色彩是怎么回事?
身为黄老学派弟子,汲黯决定要让刘德‘回归正道’。
当然,这谏劝主君也是有学问的。
当初儒家的叔孙通第一次觐见高皇帝,讲了一大堆伦理道德跟上下尊卑,结果刘邦一句都没听懂……结果,不言而喻的受了冷遇。
第二次觐见时,叔孙通就充分吸取了教训,不讲大道理,只讲这样做,将会怎样,于是刘邦龙颜大悦,赏赐五百金,授太常一职。
先帝在位之时,有次欲策马从山巅疾驰而下,结果被袁盎劝阻。
袁盎怎么劝谏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车惊马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
因此,对于上位者,想要劝谏,首先,你的话得能让他听进去,听不进去,就算哭死也是没用。
其次,劝谏也要从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方面入手。
不懂这些,就拧着性子硬要劝阻的,统统都只是莽汉,除了让对方因为你鲁莽的行为,更加厌恶和讨厌你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