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岁收亩一石半……
到了汉室之时,农田的亩产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时,晁错就曾在那篇著名贵粟疏中道: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两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地岁收三百石。
汉室农业亩产比之战国时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过,农业技术虽然进步了,但是,农民遇到的问题还是李悝当年遇到的问题。
谷贱伤农,谷贵害农。
丰收了,但粮食价格却下跌了,因此,农民到手的钱还不如寻常年景。
遇到灾害了,收成不好,粮价高涨,农民买不起粮食和种子,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最终破产。
在整个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在这个难题上想破了脑袋,费劲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刘德当然不可能超过那些一个个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名字。
不过,刘德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远。
在充分吸收了历代政治家的思想后,在经过前世十几年的锤炼,刘德此时隐约已经找到了一条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此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难过,圣天子时刻都关注着天下苍生的疾苦,已经在着手准备处理谷贱伤农的事情,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真的?”老农眼睛都瞪出来了,但汉家天子的信誉还是杠杠的,因此他立即就欢喜的道:“真是这样的话,老汉就放心了,圣天子果然还是向着我们的啊!”
刘德听了却是有些感伤。
生活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永远都是支撑着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但从古至今,真正将农民的疾苦与百姓的生活放在心里的统治者却是很少很少的。
就像后世,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究竟几人真的将人民放在心里?
就像如今,便宜老爹的心思恐怕更多的是在关东诸侯而不是百姓身上,就是刘德自己,做这个事情,大半也是为了给自己刷声望,并未真的将百姓疾苦视为自己疾苦!
但是底层的老百姓,却一直都将高层的统治者视为自己的救世主,直到统治者的信誉耗尽,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被欺压被欺骗。
“将这个事情好好办好吧!”刘德想着,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还未请教老丈贵姓?”刘德拱手问道。
“贱名不足入尊耳!”老农洒脱的笑道:“只不过贵人想知道,那老汉也不敢隐瞒,贱姓何,世代都居住在这关中……”
告别了何姓老农,刘德在张汤的陪伴下,又走访了几户农家。
看到的情况,有好有坏。
但家境最好的农户家庭,也不过是家里有耕牛,加之劳动力多,因此多了些存粮。
而家境差的人家,则是惨到了极点。
譬如说一户农家,丈夫服徭役之时,受了重伤,回来后勉强养好身子,却落下了残疾,从此家中的一切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也亏得那户人家的妻子颇为勤勉,含辛茹苦的将三子两女拉扯大了,但,家里却是家徒四壁,还欠下了一千多钱的债务,一般来说,农民一旦欠债是很难还清的,迟早要沦为他人的佃农或者奴仆。
刘德实在看不过眼,兼之从后世带来的习惯,因此,他命人取来了一千多枚铜钱,交给那农妇,让其还清债务。
那户人家自然是感恩戴德,一个劲的磕头,甚至那农妇还有意将其幼女送给刘德,只是被刘德拒绝了。
出了那户人家,刘德的心情颇为沉重。
要知道这里是关中,天子脚下,历代汉家天子都很勤勉的收买着人心,轻徭薄赋,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但农民就是如此的脆弱,一个意外就可导致一个幸福的家庭毁灭。
正如这户人家,本来一切都还好,可是一朝家里的顶梁柱倒下,全家立刻就是灭顶之灾,错非那人的妻子撑了起来,否则,早就是卖儿卖女的节奏。
“张汤……”刘德扭头问道:“你说,我帮了他们,他们的情况会好起来么?”
“殿下仁德,此家的情况定然会大大好转,不出数年,定是一个小康之家!”张汤低着头道。
“呵呵……”刘德知道张汤误会了,这张汤以后肯定会对这户人家给予特殊照顾,免赋免役什么的。
对此,刘德懒得去管。
只是,有个问题萦绕在他心里。
“我能帮的一家,帮的了十家,却帮不了这天下啊!”
……………………………………
呼呼,感谢大家,已上历史分类推荐榜00
另外,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目测下周有强力推荐00
嗯,谁又催更了,**我上瘾了?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六十二节 奏疏与汲黯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回到未央宫后,刘德的脑子里依然还在回荡今天的所见所闻。
提着笔,刘德在帛书上写下第一句话:儿臣刘德谨闻: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写下这一句的时候,刘德也有些感慨,洪范相传是大禹所著,大概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政治书籍,而尚在原始部落愚昧之中时,老祖宗们就意识到了,为政的根本,这就不得不让后人有些惭愧。
刘德接着写道:民以食为天,食在货前,乡间长者曾言:民无三年之积,不足称其家;国无九年之用,不足以称其国。故舜命后稷‘黎民祖饥’是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化,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写到这里,刘德就酝酿了一下情绪,同时将心里所想的东西整理一下,再接着写下去:今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亩岁收三石,为粟三百石,除三十一之税,余两百九十石,食人月两石,五人终岁百二十石,余有百七十石,石四十,为钱六千八百。尝社闾新春之祀,用钱八百,余钱六千。衣,人率用钱五百,五人终岁两千五百,余有三千五百;粮种耕具,百亩用钱两千,余有千五百,口赋,五人终岁六百,余有九百;刍藁徭役之税,用钱千三百,不足五百,不幸疾病死葬之费及上赋敛又未及此,农夫常有不劝耕之心!
这一段是刘德仿照李悝当年的一篇变法缴文所写。
将这一段写完,再看了看,刘德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上符合如今的社会情况。
而且这种用数据说话的东西,通常是会令人信服的!
当然,某些地方是稍微有些夸张的。
但是不夸张一点,怎么引起便宜老爹的重视,怎么让他刷声望呢?
“既然农民如此的苦,那怎么减轻农民负担呢?”刘德知道,已到图穷匕见之时,于是他提起笔,继续写下去。
这一写,就一直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