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1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几乎就是不断的割地赔款,送妹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燕国要是不再想点办法去弥补亏空和损失,估计早被人灭了。

特别是战国末年,随着秦国的威胁与日俱增,燕国的王族和贵族被逼急了,不断的通过造襄防线这个桥头堡,对外发动征服战争。

今天的汉室的东方边境能一直延续到呗水河畔,势力延伸进朝鲜半岛,也全亏了燕国人当年被逼到墙角后的拼死拓土。

只是燕人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秦人比他们更努力。

更麻烦的是。燕人拼死拼活,连最后的棺材本都拿出来,好不容易才打下的疆域,却没办法立刻转换成人力物力和兵源。相反,燕国的力量被大量的用在对外扩张上。

所以,它悲剧了。

然后灭亡燕国的秦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出了名的胃好牙口也好,消化功能独步天下。

但面对这么大一只燕国。就算是吃货中的战斗货,秦人也只来得及囫囵一下。尚未彻底消化,就被大泽乡的一声怒吼给吼碎了。

汉室以来,因为匈奴的崛起,造襄防线就真的变成了一条单纯的防线,再也没承担起它的建造者们寄望的那个任务。

此时此刻,义纵站在这山头,眺望着远处起起伏伏的山脉,以及蜿蜒向前,烽燧密布的长城。

心中也不由得升起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时隔将近六十年,这条防线,再次成为了中国军队对外扩张的桥头堡和战略基石。

同时,义纵心中也有着一种类似朝圣般的感觉。

当世多数军人的偶像不是孙子孙膑就是司马骧且吴子,再差白起、李牧。

但义纵的偶像,却非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崇拜的那位将军,就是这座襄平城的营造者,在史书上默默无闻,光辉为那些璀璨的将星所遮挡的燕人秦开。

当年,秦开为燕将,主持对外征服。

向北,秦开击败了东胡,迫使东胡远走一千里多里,向东,秦开把燕国的疆土推进到了襄平以北数百里,并在此建城为塞。

而当时东胡在草原上的地位,与今日匈奴在草原上的地位相差无几。

就是因为这点,义纵才崇拜那个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寥寥几语记载的将军。

“想将军在日,北击胡,东征夷,拓土数千里,何等的英雄盖世?”义纵心中默默的想着:“今日,小子也少不得,要学将军,东征夷,为天子拓土,将来更要出塞远征,取匈奴单于首级,献阙汉宫!”

“自古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义纵在心中发誓:“我义纵宁愿千百年后,子孙于青史之上,不闻我名!”

义纵年纪虽轻,却明白一个道理:倘若后世子孙记得他的名字,对他推崇备至,岂非就说明,他今日所做的一切,最终被证明一场空?

义纵宁愿被人遗忘,正如他的偶像秦开一样趟在史书不知名的角落中,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孤独的诉说自己的故事,而他打下的疆土,永为中国之土,他击败的敌人,烟消云散!

义纵认为,做到这一步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

义纵策马向前,整个人的精神忽然高涨起来。

他仿佛感觉到了百余年前,秦开也曾策马,带着军队走在这条路上。

义纵忍不住回头,凝视着身后的山河。

他感觉到,秦开也曾经如他这样一般,曾凝视身后的国土。

“我知道了,这就是将军的职责!”义纵忽然有种明悟:“我与秦开一般,都效忠自己的君主,深爱这片土地,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向前!”

“奏乐!”义纵策马高喊。

听到他的命令,羽林卫的随行乐师们奏响了音乐。

“起歌!”义纵再次命令,他自己首先带头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苍凉豪迈的秦风顿时响彻这片天地。

冥冥中,义纵知道,百十年前,秦开肯定也曾带着他的将士,高唱着慷慨悲壮的燕歌,向着属于他们的战场前进。(未完待续……)

ps:今天身体还是不太舒服~~~~~真悲剧~淋巴发炎真难受~r1292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四百五十二节 朝鲜之战 1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义纵统帅的大军高唱‘无衣’,开进襄平。

跟从长安出发时,连带民夫也才三千来号人不同。

义纵这个护濊都尉一路进军,途中不断的抽调当地的郡兵加入远征军。

从赵国,义纵带走了赵国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骑兵以及两千多弓弩手,在燕国,义纵也不含糊,带走了驻扎在蓟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无数英雄好汉,豪杰壮士,良家子弟,自带干粮,前来投奔。

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越了今年在长安举行的考举。

义纵从萧关一路走来,走到襄平的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滚雪球一样的滚成了足足两万人的大军。

其中,从各地抽调的郡兵和民壮加起来才不过一万人。

剩下的人马,全是沿途投军的各方好汉。

这些好汉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进了军队后,并没有什么乱糟糟的事情发生。

他们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从四面八方汇入义纵的大军之中,短暂的熟悉后,立刻就融入了大军。

现在,由这些人组成的汉军队伍,至少在队列和秩序上,已经不输于一般的汉室郡兵。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汉室长久以来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层汉室地方的亭、里、乡、县、郡五级行政单位,每年都会在冬天组织地方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而且,北地民风彪悍,民众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说南方的齐鲁地区,地主豪强是以诗书耕读传家自豪,那么,这北方的地主豪强,那就基本都是军将世家。

社会风气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自耕农,大抵都懂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地主豪强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汉,不是曾经在军队服役过,就是准备去服役的准军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发现,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驻军的城市,瞬间拉出来了数倍的武装力量。

越往汉地深入,这种情况就越普遍越多。

老实说,假如不是义纵严格把关,拒绝了无数自带干粮,想来投军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