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藏进书院中,谁能找到?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之地,在中国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别说官府了,就是皇帝,也轻易不敢进去抓人!
没有这个预案,这些学校,迟早都会变成藏匿豪强贵族犯法子弟的地方。
众人听了,却是对视一眼,这个条件完全能接受,于是纷纷点头。
刘德继续道:“其二:所有山门学生,必须通过由官府与诸位长者共同主持的考试,才可准予毕业,发放由学苑与所在地郡守衙门共同签发的文书印信!余者皆不可发放任何证明文书!凡是非通过正式考试,即自行休学者,诸位必须将之除名,不可再视为弟子!读书之时,犯法者,亦如此!”
这就是刘德留下的暗门了。
要是放任这些人的学校,官府却没有相应的制衡力与威慑力。
时间一久,用屁股都能猜到会发生什么?
看看东汉的太学生,再想想明朝的秀才公们,还有北洋有事没事就上街散步的大学生们。
刘德可一点都不希望,二三十年后,他想推行某个政策,结果跑出一帮举着‘汉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的牌匾的大爷们。
学生好好读书就行了!
只要还没到亡国灭种的绝地,就不需要他们跑出来唧唧歪歪。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运动都证明了,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常常被一帮冷血自私无耻的学棍和政客利用了。
所以刘德得给学生们上个紧箍咒。
再没有比毕业证书,更能让学生们安分守己的玩意了。
但刘德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许多人都开始犹豫了。
只是考虑到,官府确实有这个权利,而且,刘德所说也还合情合理,更还保留他们的一些权利,勉勉强强,他们想着国家承认与支持还有财政补贴的好处,才不情不愿的答应
“其三:所有入学士子,我会上奏父皇,每岁每人补贴一千钱,发放米十石,油盐一升,,诸位长者,必须保证,所有补贴物资,皆由学生自己手持官府发放的学籍文书去官府衙门领取,而不可以任何借口,代替学生领取!”刘德严肃的道。
很显然,刘德在这里又留了一个暗门。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贪污同时也是一个制衡手段。
每年每个学生补贴一千钱,十石米,一升油盐。
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给读书人的福利。
否则,这些学苑里的学生恐怕就没有来自底层的学生了。
这对刘德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而且这个政策一出,显然就能收买人心,特别是读书人的人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那个朝代那个政府补贴过读书人……rs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两百二十一节 教育之野望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但是,刘德的话,就不那么让在场的巨头们舒服了。
不管哪个学派,总归认为自己是君子的。
君子怎么能被怀疑?
君子怎么能被监督?
对刘德话语明显带着的提防与不信任,很多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只有申公与张恢等少数几人是坦然面对的。
张恢好解释,法家喜欢秩序,为了秩序牺牲点个人利益他们能接受。
申公则是他受的教育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倡人性本恶,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殿下……”一位巨头出列道:“夏校殷序周痒,三代共之,教书育人之地……”他垂首道:“请殿下三思!”
其他人纷纷道:“请殿下三思!”
刘德听了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个好借口呢!
当然,刘德相信这些巨头完全不可能贪墨给学生那点钱。
这一点,刘德能用脑袋担保!
看看这些人,每一位都是各自学派的巨头。
人品道德修养方面,天下公认!
但是,他们清廉,他们不贪,不代表后来者不会,更不代表将来他们的家属不会!
最重要的是,补贴由政府发放与老师发放,是两回事!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论的余地。
不接受刘德的条件,大可以自己去单干嘛……
学术自由,刘德管不了,也懒得去管,但想拿财政补贴,国家官方支持与认可,就得服从他立下的规矩!
当然了,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得婉转些,给这些巨头一个台阶下。
刘德笑着看向众人,抬手道:“诸位长者所说,小子安能没有考虑,学校,教化之重地,人伦之场所也!”
刘德热情的道:“我会上奏父皇,请立法,学苑之中,文官下车,武将下马,每所学苑,再赐以学田若干,用以奉养师长,抚恤孤独,其以彻侯例!”
这是后世官学常用的一个手段,某地官学,必然有学田若干,来给官学的老师与贫困学子补贴。
但刘德在后世的学田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就是这些田赐给某个学校了,但管理权与使用权不归这个学校具体的某个人所有,而是作为彻侯的食邑一样,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将这些田的收益拨付给学苑。
所以,这些田可以离这些学校十万八千里。
这就能杜绝学田开着开着变成了私人所有,更能在学校不听话的时候,朝廷想收回就收回。
少了许多麻烦,而且便利不少。
再加上学校里文官下车,武将下马的规定,给足了诸子学派面子。
巨头们一听,马上就知道,刘德是铁了心一定要学生们自己去领补贴,否则,他就不会发!
文人们通常都是碰到了硬钉子后,就会自动自觉的绕行。
而且,仔细想想,貌似刘德殿下所说也很合理啊……
由朝廷发放补贴,显然是在告诉学生们,谁在养他们,是明述君臣之道嘛……
身为臣子,他们怎么可以跟天子抢人望呢?
这么一想,许多人心里就舒服多了。
于是,大家都避而不谈学生们必须自己领补贴的事情了,选择性的无视了这一条。
立刻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了,到底多少学田供养一个学苑,有没有一个硬性标准。
不然,要是大家都一样,那么,那些弟子比较多的人,岂非是吃亏了?
要知道,这可是学田啊!
一旦定下来,只要朝廷不回收,就能世世代代的为学苑输血,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保证自身学派千年繁荣!
张恢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杂家与名家并入法家,不就是这两个学派传承几乎断绝,为了延续下去,只能选择与法家融合吗?
而彼时,杂家与名家,若有这么个制度,能保证他们的传承,他们是否还愿意与法家合并?
“以小子目前的浅见,我认为,诸子学苑,每人一亩学田,应该是恰当的……”刘德解释着:“每三年,朝廷与地方官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