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73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算报考武苑,投效军旅的故事。

刘彻对于这样的宗室榜样,自然是好点赞,不仅仅特批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他黄金一百金。

于是,更多的王子响应了起来。

这是好事!

但,也有一些事情,周亚夫是怎么都不赞同,刘彻说干了口水,才勉强同意的。

譬如改革汉室官员等级制度。

在原本,汉家官员的等级其实很模糊,譬如九卿和郡守皆为两千石。

都护府都督也是两千石,未来将推行的州部刺史也是两千石。

就连御史大夫还是两千石。

虽然有所谓的中两千石官员、真两千石、两千石和比两千石之分。

但,其实地位相对模糊,难以区分。

至少,很难让爬到了两千石的大臣们感觉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

这怎么能行?

刘彻深知,人的进取心和奋斗力,很大部分就是来自野心,而野心源于攀比。

所以,趁着周亚夫即将下台的空窗期,刘彻趁势下达了改革诏命。

他要求丞相府牵头,与九卿各有司,重订官员等级。

按照他给出的指导要求,一千石以下,照旧如故。

但一千石以上,就有了更多细分了。

从一千到一万,分为新的十个等级。

丞相最高,为一万石,太尉和大将军,与丞相平级,同为一万石。

但基本上,汉室以后是不会新设太尉和大将军,最多将之作为一个荣誉头衔,追封给已故之人。

而丞相之下,就是九千石的御史大夫,而九卿则全部统一为五千石。

至于五千石到九千石之间的这些等级,是给那些工作特别突出的五千石准备的。

五千石以下,两千石以上,为各地方郡守、州部刺史以及都护府都督的秩比。

这样划分的好处,不仅仅在于给官员们加薪,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更可以有效的编织起一套官员等级体系。

今天,刘彻找晁错来,就是谈这个事情。

毕竟,此事的具体安排和配给,还是要晁错来做的。

………………………………

没有多久,晁错就被带到了刘彻面前。

这位汉室的御史大夫,如今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距离他人生的巅峰,已经近在咫尺,甚至可以说,他已经处于他的巅峰了。

丞相――所有官员的最终梦想,离他不过一个月。

这让他真是心情激动,甚至有些夜不能寐。

因此,他来到刘彻面前时,眼睛都有些黑眼圈了。

“晁爱卿还是得注意休息啊……”刘彻见了,自是免不得关心一番,叮嘱道:“朕还需要卿来辅佐呢!”

“陛下厚爱,臣愧不敢当!”晁错连忙谢道:“不过,近日,臣受命为北军都尉,平生第一次掌军,有些生疏,为怕连累同袍,不得已只能多用些功……”

刘彻听了点点头,在上个月,刘彻给晁错加了一个担子,任命他为北军都尉。

这是因为晁错之前从未有过从军的履历,刘彻给他补上,免得以后有人拿这一点来打他。

更是因为,刘彻想要稳固和接续汉家的传统!

丞相,必由行伍而出!

在晁错之前,所有的丞相,都是军人!

哪怕是萧何,也是军旅出生!

至于樊哙、灌婴、周勃,更是勇不可当的猛将!

这个光荣传统,刘彻觉得不能在自己手里断送,至少不能在现在断送。

哪怕只是象征性的,也必须将晁错送进军队,让他掌握一段时间的军权,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做上几天军人。

而借此,刘彻则可以告诉天下人,尤其是广大的文官士大夫们:你们别去想着搅尽脑汁,玩什么文官政府,妄图用笔杆子指挥枪杆子了。

还是老老实实的认真对待军方,注意和尊重军方吧!

不然,你们永远别想爬到丞相的位子上去。

因为,得不到军方认可和支持的丞相,是不可能上位的。

如此,汉家的军国主义体制,就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不得不说,晁错在北军干的不赖,他虽然没有当过兵,也没有过从军履历,但多年宦海臣服和履历,使得晁错就算不知道怎么治军,但也能够应付得来。

甚至,有些游刃有余。

这也正常,晁错可是写了《言兵事疏》和《守兵劝农疏》的大能。

可能带兵打仗他不行,但是日常管理和督促训练,却是可以轻松应付。

刘彻抬抬手,让晁错坐到草地上,然后对他道:“前日,朕命丞相行文九卿有司的诏命,卿可看过了?”

“回禀陛下,看过了……”晁错连忙拜道:“陛下有何指示?”

:。:

------------

第一千五百五十三节 官制改革 2

“说说看,爱卿对此有什么想法?”刘彻笑着问道。

晁错能有什么想法?

作为法家的政治家,晁错与周亚夫不同,他是绝对不会跟皇帝梦。

升米恩,斗米仇。

官僚集团只会不断的索求更多。

直到你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或者他们觉得,是时候换个新主子了。

思来想去,刘彻只能从商君变法以及后世的许多成功经验上吸取灵感。

而且,汉室官员的俸禄,确实是有些太低了!

就以九卿为例吧。

汉家九卿,按照制度,属于中两千石,即满两千石。

他们的年俸是两千一百六十斛粟米,月俸一百八十斛。

而九卿之外的其他两千石朝臣为真两千石,年俸为一千八百斛,月俸一百五十斛。

郡守和郡尉为两千石,月俸为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斛。

好吧,也就说是,九卿这样的正国级领导人,大汉帝国政治局常委,内阁成员,与正部级的俸禄只差了粟米三十斛,与郡县级只差六十斛。

更可怕的是,汉家一个稍微大点的县令,俸禄为一千石,折合月俸为粟米七十五斛……

倘若将这个俸禄换算成钱。

以当前的米价核算,一个九卿,年俸实得两千石的九卿,其俸禄只有不过十万钱而已……

他的月薪仅为九千……

不及长安城之中一个有店铺的小商贾收入……

而郡守的俸禄,折算成钱,月俸不过五六千……

县令就更惨了,才三千来个五铢钱……尚且不及一个稍微合格点的木匠的工资。

可怕吧!

后世某个不攻自破的联盟,也是这样完蛋的!

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与一个普通工人、教授的工资,相差无几。

而一旦这个认知在官僚们心里被认知到,那么,他们一定会大声告诉世界:这样的国家,怎么不去死!?

大汉帝国,也有这么个病。

当然,这不能怪刘邦。

毕竟,刘邦也想不到有今天啊!

刘邦活着的时候,他这个皇帝,也未必能拿出百十万的五铢钱来挥霍,那个时候,国库里都穷的跑耗子了。

而且,当时米价特别高。

关中有一段时间,石米三千钱。

哪怕到了吕后时期,关中米价也常年维持着数百钱每石的高位。

天下米价的滑落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