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怎么玩?
更无须担山破坏先王江山,惊扰祖宗安宁的罪名!
简直完美!
“至于其封国……”刘彻眨巴着眼睛:“如李悝故事,朕将在未来遣使奔赴各地,将其地方土地,以百里六百户为标准分区,君等各选其地就可……”
“当然,公等也可以亲身前往,选择无主之地,立碑为界,再呈报太常,报朕批准就可!”
这完全就是鼓励列侯封君们,组织私兵去抢钱抢地抢娘们。
就跟米帝西进政策一般。
刘彻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把土地占下来就可以了。
甚至,假如你牛逼,多占一点土地也没问题。
反正,最后开发出来了,五十年后,这些地方都会实行中国的法律和制度。
贵族们除了依旧享有食邑权力外,其他一切,都属于中央。
当然,相比国内要自由,自主权也更大。
不过没关系。
那些地方,假如中央要去控制和掌握,本来就不现实,至少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不现实――起码也需要五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才具备。
既然如此,先放在自己人的锅里。
就算烂了,那也是烂在自己家里。
当然,仅仅靠列侯封君,这几百个家族,刘彻知道,也不可能真的完全将这个广大世界,全部占据。
所以,他还需要人民,需要商人,需要资本,需要地主,需要豪强也加入这个盛宴。(未完待续。)
------------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节 第三世界
不过这些事情不急,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立好规矩。』 天籁『小说.2
没有规矩,就容易坏事!
而在所有规矩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军队的规矩!
受谁指挥,谁节制,谁来组织、建设。
这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这个规矩立不好,百年后,恐怕就要有祸事!
藩镇割据,甚至是重演春秋战国。
所以,在这些日子以来,刘彻就一直在思考此事。
先,长城之外的世界,讲道理的话,越向西,长安的控制就越乏力。
若越过河西走廊,到了西域,刘彻甚至怀疑,长安的命令是否还有效力。
毕竟,这不是要搞西域都护府。
而是分封!
大规模的分封!
分封的贵族和大臣,为了自保,也为了展,肯定会组织武装力量甚至是军队。
而诸侯王们肯定就会干脆上正规军。
打个最浅显的比方。
今日的梁国,依然拥有军队接近五万,而且全副武装。
尽管今天的梁**队在训练、装备上已经全面落后了。
但拉到塞外,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在河西和河间、幕南地区,长安还可以限制,还可以控制。
但去了西域的话……
旁的不说,长安的命令光是走起码也要走三五个月才能到。
根本就无法有效制衡和控制类似梁国这样的级力量。
但要是不想办法控制住,这诸侯王和列侯大臣们的力量,就会迅膨胀。
叛乱不至于,但把长安的命令当成擦屁股的纸,在未来却是有可能生的。
所以,怎么设计这个武装力量的制度和组织,就尤为关键了。
好在,中国最大的优点就是历史足够长。
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实验了几乎所有的已知人类制度和组织。
远古的先王玩过‘选举’也玩过‘共和’。
后代的帝王将相们,甚至连宗教国家也搞过(太平天国)。
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中国人没有试验过,没有见过的。
想到这里,刘彻就看着群臣们说道:“朕决意在塞外设立‘折冲府’,折冲府最高统帅为大司马,暂时由朕亲自担任……”
这虽然有些问题,但也无所谓,中国皇帝本身就是一切的主宰。
“要服诸国各设折冲府,以百户为基准,更设折冲队率、折冲司马、折冲校尉、折冲都尉、折冲将军,各折冲府皆从大司马号令、调遣!”
这就是要抄袭隋唐的府兵制度了。
但又与府兵不同。
府兵在最初,是一种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团结在一起的军事制度,在最初的诞生之时,府兵们是职业军人,完全脱产的。
到后期在隋唐之间,才渐渐变为了半兵半农的存在。
很显然,现在的汉室不需要这种纯为战争而存在的军事机器。
列侯封君们的军队也用不着这样奢华。
大的战争,有野战军,用不到他们。
府兵在汉室目前的存在价值,只要保护好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为野战军团提供各种辅助就完全可以了。
换句话说,在刘彻的计划里,府兵的地位,应当是一种类似郡兵的存在。
但,大臣们却听得有些糊涂了。
折冲府?
这是做咩?
“陛下,各级折冲府的主官,谁来担任?”丞相周亚夫忍不住问道。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
列侯们就非常关心此事。
毕竟,这武装力量,是他们未来安身立命,作威作福的保障。
总不能在长城内,大家当孙子,出了长城,还得继续当孙子吧?
“折冲府如屯垦团故事……”刘彻笑着解释道:“各地折冲府主官由当地封君列侯兼任,只是其丞令将由朕长安策命……”
给出去的列侯贵族们较大的自主权,这是肯定的。
总不能,他们遇到问题就要请示长安吧?
这既耗时耗力,更是完全没用!
对外扩张,刘彻很清楚,这需要汉家贵族大臣士大夫甚至是豪强地主商贾充分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遇到不服的,直接干死就可以了。
当然,必要的制约还是要有。
所以这折冲府的丞令,就得由长安派遣。
这既可以加强中央权力,还可以增加就业。
当然,主要是增加就业。
毕竟,在长城附近还好,若是离长城几千里甚至上万里。
那就真的是山高皇帝远,一般的事情,难以约束了。
只要不是捅了篓子,闹出了乱子,长安就算想管,也有心无力。
大臣们,自也知道这个。
所以,听到这里,他们都纷纷点头。
甚至有人开始琢磨着未来去西域大展身手了!
“有关折冲府的结构和具体的组织,朕已经命尚书令拟好了草案……”刘彻笑着道:“诸卿若有兴趣,散朝后,可去兰台领一卷草案回去仔细看,有问题,就提出来,朕会在明岁大朝议上,与天下公侯共商此案,作为定律!”
这也正常,毕竟,这个事情,这样重大的政策变化,肯定不可能是三公九卿朝堂大臣和皇帝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就可以决定的。
必须经过大朝议这样的有着天下士大夫、公侯贵族、地方两千石甚至诸侯王们共同参与的大会才能定下基调,才能让天下人服气。
不然,未来出了问题,谁来担责任?
“诺!”群臣听了,立刻拜道。
“朕与诸卿,再来说一说这荒服之地的分封吧……”刘彻望着地图,面带笑容。
倘若,葱岭以东,刘彻的打算是在未来,用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