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9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他部族恐怕会因此而更加离心离德。

这就让军臣真是有些挠头了。

这个时候,且渠且雕难却是察言观色,适时的道:“大单于,不若这个任务交给奴才去做,奴才的氏族有勇士三千,而且奴才还可以从贺赖等部族之中借来数千骑,如此足够血洗羌人和小月氏了!”

而这也正是且渠且雕难的目的。

他就是要借此,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河西。

并且借此机会,组成属于自己的万骑,以待将来。

但军臣却哪里知道这些?

他一听且渠且雕难的说法,顿时就笑了起来,赞道:“好奴才!这个事情就交给你了!”

至于且渠且雕难会不会因此坐大?

这就不在军臣的考虑之中了。

原因很简单,军臣依然有足够的自信,凭借自己手里的王庭本部和左贤王的本部万骑,镇压全世界。

只要不是面对汉朝的主力军团甚至是神骑,军臣有把握击败一切敌人和挑战者。

况且,现在的匈奴帝国,却确实需要新的打手。

这且渠且雕难这个奴才一直以来相当恭顺,他想要发展,想要壮大。

那就去发展壮大好了。

且渠且雕难闻言大喜,连忙磕头道:“奴才一定会为大单于将此事办妥!”

那河西走廊的崇山峻岭之中,潜藏和躲藏着数以万计的羌人!

这些羌人,地位卑下,比匈奴还愚昧,甚至许多还停留在更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

正因为如此,匈奴人一直无法剿灭他们。

因为,他们远比匈奴更难忍受苦难和艰苦的环境。

然而,且渠且雕难知道,他们更是他现在最好的扩充对象。

哪怕是将羌人和小月氏的残余男丁抓回来当奴隶,都可以让他的力量大增,更何况,这些人还是相对不错的战士!

……………………………………

本来想至少2万的,可惜,昨天晚上忽然起了风疹,全身都痒的难受,一晚上没睡,唉~

求月票支援~后面追的很急!

另外卫信弓重号:要离刺荆轲求关注啊(未完待续。)

------------

第一千两百四十九节 调整 1

长安城,未央宫。

刘彻的撵车缓缓驶入北阙的宫墙之中。

掀开车帘,望了望车外的风光。

刘彻也是叹了口气。

本来,正常来说,在石渠阁之后,他大约可以休假一个月要等五月下旬,他才会返回长安,继续主持朝政,同时审议今年的考举题目。

但,一个秦朝遗民归来的事情,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年度假期。

“去将丞相以及御史大夫还有九卿们都召集入宫……”刘彻对汲黯吩咐:“朕今日先与诸卿谈谈朕离开长安这些日子的天下政务……”

这是自然的,刘彻去了甘泉宫后,除了大事之外,其他一切小事,全部都交给了三公九卿来主持。

这既是刘彻对现行体制的信任,同时也是他想要推进和摸索汉朝版的内阁制度的努力尝试。

目前来看,这个体系运行很正常。

至少,通过绣衣卫的监控,刘彻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

不过,刘彻不像宋明的皇帝,只放权而不问责。

刘彻一直认为:朕给你权力,就是让你办事的,有权都办不好事情,朕要你何用?

所以,每次度假归来,他都会第一时间召集三公九卿,让他们报告这段时间推行的政策有什么成绩?

没有的成绩的,轻则训斥、罚俸,削减食邑,重则回家种田!

这也是老刘家的传统了。

打刘邦开始就是如此!

不过在刘彻手里变得更系统更细致也更精密。

汲黯闻言,拜道:“陛下回宫前,臣就已经通知了丞相及诸位明公,现下诸卿皆已在宣室殿待诏……”

“善!”刘彻不禁满意的点点头:“卿真朕肱骨也!”

汲黯这个尚书令,刘彻用的非常顺手,无论大小事务,汲黯都能及时的为刘彻办好。

不过……

刘彻看了看汲黯,问道:“爱卿可否想过出外为郡守?”

这也是刘彻一直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汲黯在未来,肯定不能一直做这个尚书令。

这不仅仅不利于他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其实对这个国家来说也很不利。

毕竟,他的位置太敏感,接触的东西也太多。

他若长期的霸占着尚书令的位置,即使刘彻信得过他,恐怕其他人也未必能信得过他了。

要知道,如今,尚书令虽然秩比也就是准两千石。

但是职权却是堪比三公,坊间人称‘小相’。

因为,尚书令几乎无所不管,无所不作。

对内,尚书令负责带领尚书郎们与三公九卿各衙署以及天下郡国对接,汇总一切奏疏和文书。

除了少数人的奏疏和拥有直奏权的人物的奏疏外,其他一切人的报告和奏疏都需要通过尚书令来传递给刘彻。

而刘彻每天所看的奏疏数量肯定是有限的。

这就意味着,汲黯其实可以决定,谁的奏疏可以立刻到刘彻面前,而谁的奏疏又会沉沦到兰台的文牍,甚至被埋进石渠阁的档案室,永无天日!

而对外,兰台的职责就更大了。

几乎所有外藩的奏请,都肯定要走兰台。

而且,兰台尚书们会针对藩国的现状,进行研究。

这就意味着,汲黯只要玩玩文字游戏,就很可能决定一个藩国甚至是诸侯国的未来。

汲黯闻言,连忙道:“一切唯陛下之命……”

他当然舍不得离开尚书令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他不仅仅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想清楚了许多过去无法理解的问题。

汲黯甚至觉得,他若在这个位置上呆个二十年、三十年,说不定可以成为类似老子、尹文子、慎子那样的,他们当然更关心考举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但对广大列侯勋贵和两千石肉食者来说,他们无疑更关心,每年考举释放的那些肥缺。

譬如,宫廷之中的侍中、尚书、谒者。

以及丞相府、御史大夫衙门、车骑将军行辕、少府、廷尉等重要部门的文吏。

这些年来,列侯勋贵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先天性享受优待和加分。

至于公平公正?这是什么?好吃吗?

由此,引发了寒门与勋贵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迟早会出事!

而且,刘彻敢断定,肯定是勋贵先胜后败。

原因很简单,勋贵手里掌握的武力和权力,是寒门士子们远远不及的。

但寒门士子的韧性和恐怖潜力,却必然是勋贵们所不能企及的。

更何况,勋贵内部,恐怕也会出现同情寒门士子的人。

为了不至于在未来,勋贵和寒门对立,闹成西汉版的牛李党争,刘彻决定对考举制度进行改革。

反正,这个制度是他创立的,自然可以让随心所欲的改革。

而群臣一听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