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9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姓。

不然的话,墨家就是开挂,恐怕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成绩。

刘彻将汲黯手里,接过那份郁夷的经济数据,看着其中的牲畜数量。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群臣,道:“六年前,整个郁夷县,仅有传马两匹,骡五十头,牛一百余头,挽马、驴约四十余头……”

“而现在,郁夷有在栏传马十五匹,骡一百二十余头,耕牛五百余头,挽马、驴等三百头!”刘彻说道:“今日百姓耕作,已经离不开牲畜之力了!”

这自然是肯定的。

过去,当牛耕和马耕没有普及前,大量百姓,只能靠着人力挽犁,进行简单低效而且消耗极大的劳作。

若是劳动力不足,很容易就会错过农时,导致歉收,全家挨饿,甚至让一个家庭面临绝境。

但,现在有了牲畜之助。

百姓的耕作方式和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

从前,需要数日甚至十余日才能耕完的土地,如今,在耕牛、挽马以及曲辕犁的共同帮助下,仅需一日或者两三日,就可以完成。

而且,相较于过去的浅耕粗种。

如今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深耕细作的黑科技。

这直接让汉室的亩产暴增,同时,因为深耕的缘故,土壤的盐碱化也被遏制住了。

更重要的是,这还不会误了农时,导致庄稼歉收和病虫。

而带来这些改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汉军的胜利!

刘彻扫了一眼列侯们,问道:“这是穷兵黩武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若这样都是穷兵黩武,那么,孝公之后的七代秦王是什么?

列侯们纷纷低下头,沉默不语。

而鹰派和刘彻的马屁精们,则是人人昂首。

甚至于,就连在殿外的士卒,也是听得热血沸腾。

人人都在心里狂吼着:陛下万岁!

刘彻却是缓缓吐出一句名言:“这不是穷兵黩武!此乃以大汉的剑,为大汉的犁,找到大汉的牲畜!”

至于土地?

暂时是指望不上的。

整个塞北的草原,适宜耕种的地方,都很少。

除了河套外,也就是一个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可以适宜耕作。

但河西走廊的绿洲和沃土,分布稀疏,假如要在当地进行屯垦,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武帝在轮台屯田的前期投入大的连武帝都只能咬牙坚持!

不过,只要打通了河西走廊,进入西域,那么,汉家就可以接触到一块适宜农耕的风水宝地。

而越过葱岭后,适合种地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

到时候,就可以用汉军的剑去为汉家的犁获取土地了。

更可以缓解人口增殖速度过快带来的压力。

将这个事情摊开来,说清楚后,刘彻就将剩下的七八封的报告,连念也不念,直接丢进火盆烧掉。

这既是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更是因为,其实剩下的报告,有大半,其实都是空白的。

刘彻只是在虚张声势,吓唬旧列侯们:你们的事情,朕都知道,不过,朕宽宏大量,就不计较了。

但列侯们不知道啊,所以,许多心里有鬼的,都吓了个半死。

直到走出殿门时,依然有人心有余悸的拍着自己的胸膛,感觉整个后背的衣服都已经湿透了。(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节 使命

翌日,既是元德六年正月已丑(十三)。

今日,既是司马季主亲自占卜所选定的元辰之日(良辰)。

刘彻率领文武百官,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从未央宫出发,抵达思贤苑的籍田时,朝阳冉冉升起,田地之中的麦苗之上,还挂着许多露水。

太常窦彭祖,率着太常有司,敬跪刘彻撵车之前,恭身拜道:“太宗皇帝训曰:夫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愿陛下升车,谨遵祖训,为天下先!”

刘彻端坐于撵车之上,额前垂下的琉珠,无风自动。

尚书令汲黯,则跪在他身前,道:“请陛下升车!”

刘彻于是伸出双手,站起身来,道:“朕闻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今朕法太宗故事,亲耕籍田,皇后亲桑蚕,太常祀太牢,以敬神农,愿天下升平,道毋饥人,四海升平,民禄无穷!”

于是文武百官皆拜道:“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彻这才抬起脚,升车走下。

大农丞番训,则推着一具披红挂彩的曲辕犁,恭敬的站在田边,看到刘彻走过来说道:“吉!今日良日,今时良辰,天子亲耕,万民依从,四海升平,六合一统!”

于是,乐府的乐师开始奏响编钟,唱诗童子们合唱起了诗之载芟。

伴随着乐声和合唱,刘彻在几个侍中的簇拥下,走到那曲辕犁前,扬起手中的鞭子,驱赶着那头早就被训练好的耕牛,翻动土壤。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刘彻念着这首诗经中的名句,感叹道:“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善!制诏给司马相如,命其为朕做汉之载芟,以嘉天下!”

养御用文人是干嘛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的!

当然,刘彻也知道,司马相如即使是孔子复生,李白杜甫附体,恐怕也很难写出能够超越这首载芟的诗赋或者文章。

原因很简单。

诗经之中的任何一首,都有着内在的灵魂,蕴藏着先民的愤怒、兴奋、祝福、歌颂和讽刺。

即使再过两千年,蕴藏其中的智慧和呐喊,也依旧深重。

许多诗经中的篇章,甚至成为了世人考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就如这载芟,几乎就是用一个极富画面感的篇章,完美的描述了西周时期的农耕场面以及文化风俗。

是很多史学家想要研究西周,不可避免,必须熟读的经典。

不过可惜的是……

刘彻望着东方,摇了摇头。

孔夫子和他的徒子徒孙,都有着喜欢删减经典的习惯。

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删减,在某些意义上做到了去芜存菁,对相关文学作品和思想再升华的提高。

不过……

删减后,却没有留下删减前的副本,直接导致了大量珍贵文字和经典失传。

这就有些过了。

这也算是刘彻对儒家的一个心结吧。

当然,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止儒家干的很嗨皮,其实法家、墨家、黄老学,都做过类似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是任何一个学派必然做的事情。

将符合我的三观的东西留下来,丢掉那些不符合我的三观和立场的东西。

就如同现在的儒家春秋之学,分作公羊派、谷梁派等。

易经有周易、归藏易、连山易帜分。

就连黄老派,其实也有齐黄老和楚黄老之别。

而墨家……

看上去好像似乎是团结如一的一个学派。

但,仔细看看历史,你就知道,墨家内讧起来,直接就会生出一个小弟。

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