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4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个狄山,那肯定有第二个狄山,假如有第二个狄山,那,谷梁派究竟有几个人不是狄山?

这就让谷梁派很尴尬了。

同时尴尬的还有鲁儒派。

因为,现在,主和派的主要声音,就是从鲁儒一系里传出来的。

而且,狄山被捕前,也是跟鲁儒派走的更近。

于是,谷梁派立刻撇清自己跟狄山之间的关系。

谷梁派的巨头们慌不择路的跳出来,纷纷宣传:我们跟狄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春秋之大义,狄山一丝一毫也没有领会到。

这就是一个混进了谷梁派的贼子和奸臣!

顺便,谷梁派将狄山和他的老师以及弟子门徒们,全部开除出谷梁派。

宣告天下:彼等皆非谷梁之士,乃以诈伪而为之。

随后,为了更加彻底的跟狄山做切割。

谷梁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卖队友他们把鲁儒推了出来,说都是鲁儒的错。

对此,鲁儒派表示:窝草!

然后,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

鲁儒派的巨头和名流,不得不纷纷站出来,高举华夷之辩,夷夏之别的大旗。

而且,为了洗清自己身上的污点,他们不得不走得比公羊派还远。

在这一片鸡飞狗跳之中,原本议论的焦点和核心,绣衣卫悄无声息的从旋涡中心消失了。

没有那个傻瓜,再敢去说绣衣卫的不是。

当然,所有人,在私底下,都是胆战心惊的注视着绣衣卫的成长和壮大。

这场战争,其实并未结束。

只是暂时偃旗息鼓了。

士大夫们只是明智的在君权面前,选择了避让。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这天子,十之八九又在撒泼耍无赖,借题发挥了。

但,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皇帝想要保住自己的耳目和爪牙。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跟皇帝刚正面。

甚至,在当今天子在位时,他们也不会再在绣衣卫的问题上多嘴了。

一个皇帝,能统治天下多少年呢?

秦始皇那样的雄才大略,也不过在位四十余年。

高皇帝英明神武,也才当了十几年天子。

太宗皇帝长袖善舞,君威镇天下,也不过二十三载!

先帝堪称雄主,但只坐了三年天下!

当今虽然年轻,但他能坐多少年?

以秦始皇为例,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四十年,捏捏鼻子就过去了!

许多人,都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皇室的下一代。

皇长子刘去病,以及皇次子刘思,成了众人的焦点。

刘思的话,肯定是不可能立为太子的。

那,已经即将四岁,马上就要开蒙的皇长子去病,就成为了诸子百家眼里‘一定要辅佐’的对象。

儒家各派,纷纷遣人,将自己所写的一些文章,送到了车骑将军义纵的府邸。

名义上是:请君候斧正。

实则,就像是发情期的孔雀一般,拼命的张开了自己的羽毛,企图得到义纵的认可,进入影响义偌的判断,最终通过枕边风的方式,让自己能成为皇长子的蒙师。

而法家,则也不甘落后。

晁错的老师张恢,不顾自己已经年近八十的高龄了。

依然上书给刘彻,表明自己,非常有意愿和兴趣,为大汉帝国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其潜台词,自然就是俺想当皇长子的蒙师。

至于黄老派?

则走了太后路线。

以至于,连已经沉默了大半年的太皇太后,也派人来过问刘病已的启蒙之事。(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一十六节 战前准备 1

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

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秦汉两代,也都各有各自不同的皇室教育。

就汉室而言,皇室教育,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皇帝教导,带在身边,言传身教。

如历史上,宣帝就经常将自己的孙子刘鹜带在身边,将之称为自己的骏马。

可惜,刘鹜是个逗逼。

他祖父的手段跟方法是一点没学会,倒是学会了宣帝的痴情跟常情。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选择蒙师来教育子弟。

像刘彻和他的兄弟们,当年,都是在儒家的老师们的教育下成材的。

所以,历史上,刘彻他们这一代的兄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思维上,都倾向于儒家。

刘彻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所以,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打算,让自己的儿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尽量少的受到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影响。

这也是吸取了宣帝的教训。

宣帝明明白白,很清楚,自己的傻儿子刘奭是个渣渣。

但却没办法换掉。

原因很简单——刘奭虽渣,但他的弟弟可能更渣。

在一群渣渣中选出一个不那么的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彻可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在成长过程中被人洗脑。

所以,面对窦太后的使者,刘彻很明确的答复了自己的态度:请回禀太皇太后,汉家自有制度,用霸王之道,丈夫当自强!

然后,刘彻就将刘病已,送去了上林苑里的学苑。

与诸战争遗孤、忠臣后代,一起上学。

甚至,为了避免让人知道,这是皇子。

刘彻还将刘去病的名字都改了,让他化名范文,入读了一个普通的班级。

每个月,才能准许他回宫一次。

皇长子忽然从宫中消失,很多人都很意外。

除了少数的近臣之外,几乎无人知晓,皇长子究竟去了哪里。

大家只知道,天子似乎让皇长子去了民间

老刘家的脑洞,再次让人震撼不已。

而更可怕的是,天子似乎打算,将这个举措变成制度。

皇子启蒙年龄一到,皆出宫。

一时间,很多大臣都无法理解也非常担忧。

皇子,那可是天潢贵胄,生下来就是至少一个诸侯王命格的。

就这么丢去民间?

皇帝您不着急不害怕?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哪怕是皇子,夭折率也是惊人的。

万一磕着碰着了?怎么办?

但刘彻依然我行我素。

在他看来,把皇子养在宫里,才会让他夭折!

外出锻炼,有了体魄,才能更好的抵御疾病。

当然了,刘彻也偶尔会抽空,去到上林苑里,悄悄的关注和观察刘病已。

出乎刘彻意料的是,刘病已似乎很适应学苑里的生活。

他虽然才四岁,也不怎么懂事,更是调皮无比。

但学苑里的小伙伴,是那么的多。

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

除了稍微有些娇气外,别的毛病,倒是没有。

这无疑,给刘氏的教育,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不将皇子养在宫里,而是放出去,这对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至关重要。

最少,不会到最后遇到跟宣帝一样的尴尬:都是逗逼和渣渣,想选都没得选!

倒是义偌,在这个过程里,表现出了让刘彻都惊讶的稳重和大度。

她没有像刘彻预料中的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整天缠着要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