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1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闲工夫呢?

自然,百姓会用脚投票,依然坚守着粟米为主食的传统。

要改变这个困境,就需要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甚至,吃上一定的亏。

必须要让百姓种植小麦的利益,多于种植粟米,他们才会选择多种小麦。

“今年的小麦收购价格,给朕提高与粟米一般的水平!”刘彻对着汲黯吩咐。

后者微微愕然。

搞不清楚刘彻的意思。

要知道,小麦提价,必然会导致少府的支出增加。

一百万石,就要增加一千万钱!

而关中去年的小麦产量,接近了四百万石。

换句话说,天子眨眨眼,就要将至少四千万钱,丢到水里。

只是,这少府的钱,就是天子的钱。

天子爱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哪怕他要耗资数十万万去修个宫室给自己当游乐场,大臣们也只能干瞪眼。

更何况,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

刘彻看着汲黯,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欲导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

这是自然,在中国,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钱赚,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写货殖列传,就能清晰的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贾,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铁致富,当地,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

靠贩卖致富,贩夫走卒随之增多。

畜牧致富,则人人竞相养殖。

这种国民性格,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后世的****,也是如此。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皮包。

义乌,是小商品批发。

广州,是贸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老军医,十之*是莆田的,办证,无论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连诈骗,一通电话,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几个地方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他们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当。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

这既是拍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吗?

翻开史书看看,为了自己享乐,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或者改变习惯,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认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处到底有多大,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

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

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刘彻很清楚。

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

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没有办法,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未完待续。)

------------

第九百七十一节 战争的脚步 2

从夏四月开始,晋阳和太原的百姓,就明显嗅到了异乎寻常的气味。

宽阔的驰道上,一辆辆重载马车,运着一车车的粟米和麦粉,循着秦始皇开辟的直道,蜿蜒向前。

有些时候,从早到晚,穿行驰道的输送车流,就没有停止过。

同时,驻扎在这些地区的郡兵,也纷纷动员起来,加入到了输送粮食的队伍里。

在某些地段,甚至,有着数百上千辆重载马车或者牛车,堵塞住整条驰道的新闻。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代北地方的豪强,首先反应了过来。

他们急忙写信,召回自己在外游学或者周游天下的子侄。

同时,家里的仓储被打开。

尘封已久的甲具和兵器被取出来了。

然后发放给家臣和家兵。

备战,首先从地方上的豪强开始了。

在陇右郡,在代郡,在上郡,在云中郡,在这些北方的乡村亭里。

一个个的地方名望家族的家兵和家臣以及子侄们,已经弓马齐备,甚至开始了训练。

在这些地方的豪强家族、勋贵、官宦世家,有着足够的条件,让他们的子侄后代和家族家臣,接受足够优秀的军事训练。

而,长期以来,汉室政府在这一带实行的也是全民皆兵的政策。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豪强贵族和官宦,都跟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是他们家族中正有人服役于某个战功赫赫的部队,就是祖上曾经在某支功勋昭著的军队里任过职。

骑马射箭,操练武艺,储备兵器,对他们来说,就像齐鲁地主,习读文书,长袖善舞,兼并土地一样,是天性也是生存的技能。

因为,在这些地方。

兼并土地,奴役和剥削乡邻所得到的利益,远远没有从军作战,立下功勋来得多。

在这些地方,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主豪强和勋贵家族,他们的地位、财富、权势甚至土地,都是通过战争,从敌人身上得到的。

至于剥削乡邻?

讲老实话。

就拿上郡来说吧……

一个土地平均亩产不过两石,甚至很多地方,才一石半,满是荒山恶土和穷山僻壤的贫困郡。

靠剥削农民,能剥削几个钱?

而且,这些地方民风彪悍,百姓大抵都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勇士。

大复仇主义和血亲复仇范畴最浓烈的就是这些地方。

地主勋贵,要是敢肆无忌惮的剥削乡邻,鱼肉同乡。

根本不需要长安派御史下来。

当地的百姓,自己就解决了那些笨蛋!

北地豪强,这四个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

豪强豪强,不仅仅是脑子聪明,肌肉也足够发达!

对北地豪强们来说,佃户的地租,是小钱。

能免则免。

他们需要的是佃户的忠诚以及拥戴,以及桑梓的认可和认同。

就像著名的李广兄弟。

他们家在成纪,早在李广发迹前,就已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