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4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人的物资和军备,运到萧关,没有半个月,休想完成!

这意味着,汉军,多出了足足十二天的进军时间!

这对战争来说,至关重要。

…………………………………………

与此同时,持着天子节的使者,来到了飞狐古道附近的飞狐军驻地。将来自长安的诏书和虎符,交到了飞狐军的都尉手中。

在验看完毕虎符和诏书,确认无误后,这位都尉立刻就对左右下令:“擂鼓,点兵!”

他活动了一下筋骨,扭动一下脖子,脸上露出无比兴奋的笑容,对着使者拱手道:“天使请稍作片刻,某点兵之后,再来招待天使!”

终于……

能打仗了啊!

飞狐军在这飞狐古道。天天操练,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闻到过血腥味了。

这一次……

“匈奴贼子……等着俺们……”

作为汉室的野战主力和长城防线的机动部队,飞狐军上下。都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力量,现在已经膨胀到什么地步了。

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入役,使得汉军骑兵,已经具备了吊打匈奴骑兵的基础。

汉军被匈奴骑兵凭借速度和机动力,调戏了几十年。

是时候。跟匈奴人好好算一算这笔账了!

“吾曾听说过,羽林卫和虎贲卫,仿佛还有更好的骑兵装备,这次作战,应该能一窥真容!”这都尉在心里打着算盘:“若其果真跟传闻一般……”

他在心里嘿嘿的笑道:“那待吾回朝后,一定去给丞相上书,定要将此种所谓‘胸甲’之骑兵装备,也弄到飞狐军中来!”

片刻后,苍凉的号角声,响彻这个古老的古道内外,咚咚咚!战鼓声也随之响起,传遍方圆数十里。

在烽燧台中屯守的汉军,听到鼓声和号角声。

原本还有些无精打采的队率立刻就跳了起来:“大纛点兵!天子用兵之旨已下!”

“同袍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士卒们振臂欢呼。

他们在这里,等待长安的召唤,已经等了足足五年了。

今天,他们终于等到了天子的命令。

战!战!战!

不管敌人是谁,对这支英雄部队来说,都只有一个下场——尽屠之!

飞狐军,是汉军中出了名的喜欢建京观的部队。

这是受了令勉的影响,众所周知,令勉当年跟北地都尉孙卬是好基友,孙卬战死,令勉痛不欲生,于是下令全军——有得虏者尽斩之。

于是,将所俘获和击杀的匈奴骑兵,全部割下脑袋,在孙卬战死的朝那塞,建起了一座数百个匈奴脑袋磊成的京观。

从此以后,飞狐军就对建筑艺术,彻底的走火入魔,每次出战后,必将斩获的敌人首级,筑成各种花式的京观。

飞狐军上下,现在有一个更远大的理想——筑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大京观,起码也要有三千以上的敌酋脑袋,来证明自己的勇武!

而对飞狐军的士卒们来说,京观这种艺术行为,他们不是太懂。

但他们懂——打仗=发财致富,走上人生巅峰,改变家族命运,这么一个朴素的真理。

看看三年前,跟着郦寄和韩颓当南下平叛的那些军队就知道了。(未完待续。)

------------

第七百九十六节 投军

太原,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当此之时,因为历史的缘故。

晋阳与太原,不是一个城市。

汉代都晋阳,此时又称中都,在后来的平遥县。

而太原城,则在过去的晋阳城遗址附近。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奇怪格局,是因为汉太宗孝文皇帝,乃是以代王入主长安,成为天子的。

作为他的旧都,原代国国都晋阳,自然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它被视为跟长安、雒阳一般的都城,号为中都。

而在太宗在当代王时,曾经迁过一次都城。

他将晋阳城,从故晋阳迁到平陶,也就是后来的平遥,在此建都。

称帝之后,他下诏,以晋阳为中都。

兼之孝文二年,太宗皇帝以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将代国一分为二。

中都晋阳依旧为代都,而太原王刘参,就只好在故晋阳城的遗址上,建立起太原城。

等到梁怀王坠马身亡,刘武被迁为梁王。

这代国就跟太原国,合二为一,重新为代国。

刘参当然马上就迫不及待的将都城迁回晋阳,而将太原城丢在了原地。

正因为有了这些变故。

所以,在实际上,汉晋阳与汉太原城。

是分割两地,距离两三百里的两个城市。

此刻,汉室第一王牌主力细柳营的入主,让这座城市,瞬间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事要塞。

城市内外,一下子就成了一个军人的海洋。

细柳营全军上下,除了在长安留下了看守营地和作为种子的一千多人外。其余一万一千骑,计有满编的五个骑兵部。

按照如今的汉军配置,一骑双马。就是足足两三万匹的战马。

为了照料这些战马,单单是马夫。就要配置数千人。

此外,军队的饮食起居和武器装备的保养以及后勤辎重的输送,至少需要三万多人。

而此刻,在太原城里,为了保障细柳营作战顺利,足足有五万的民夫、郡兵,为其提供后勤保障。

除此之外,来自关中、北地和陇右以及代国。甚至是燕赵的英雄好汉们,也纷纷自带干粮,在奴仆或者家乡子弟的簇拥下,从四面八方汇集至此。

人人都在憧憬着李广的奇迹故事,在自己身上再来一遍。

众所周知——当初,李广不过是陇右郡的一个地主的儿子,当年,匈奴入寇,他带着自己的弟弟李蔡还有家里的子弟和奴仆数十人投军,由此开启了传奇故事的篇章。

时至今日。李广已经官居卫尉,为汉九卿。

他的同产弟李蔡,也当上了陇右骑都尉的官职。

兄弟两的前途。只能说是不可限量。

黄匡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带着自己的那几个家奴,骑着马,来到了太原城下。

“来投军的吗?”看守城门的郡兵,一看黄匡一行人的穿着打扮,立刻就笑了起来:“将军有令:凡来投军者,皆至城外军营,经考核后酌情录用!”

黄匡闻言,连忙道谢一声。就带着家里的子弟兵,急匆匆的赶往城外的军营驻地。

他虽然怀里揣着自己老爹的书信。借着此信,能跟在细柳营中一位担任司马的世叔攀上关系。

但这并不保险。

汉军征兵。从来就比较挑剔,尤其是在这样的大战之间,军队里的将官,对来投军的人,可谓是极尽挑剔之事。

身高不合格,刷掉!

体力不合格,刷掉!

甚至挽弓的样子太难看,也要刷掉!

关系什么的,从来就不保险。

毕竟,不止他一个人有关系。

在过去,甚至出现过,有人将关系都攀到了将主面前了,但依然被刷了下去的故事。

战争,对于北方的地主豪强和英雄好汉来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