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洪承畴降清
皇太极深爱其才,但是洪承畴抱必死之决心,绝食而不肯为大清所用,这就令皇太极极为痛心了。
范文程笑了笑道:“陛下,文程以为,洪承畴并非想死。”
“嗯?何以见得?”皇太极不解道。
范文程嘴角勾起一抹促狭的笑容,“臣观此人,衣冠整洁,有一次,臣亲眼看见他掸掉衣服的灰尘,陛下,一个将死之人会那么爱干净吗?”
不得不说,范文程的眼睛够毒,那么微小的细节都被他给捕捉到了。
“哦?以你看何如?”
“他其实并不想死,只不过,忠义之道深植他心中,他不想叛明倒也是真的,陛下,臣有一计,可令其臣服。”
“说来听听……”
“高官厚?,您已经许诺给他了,他不允,原因在于,这些他都享受过了,而他又不想背负骂名,所以这一招无用,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陛下用美人计当可奏效。”
“那好办,朕可派一队美人,随他挑选,全送与他都行。”
“不不,洪承畴如此大官,美人他见得多了,洪承畴却只有一妻,可见此人也并非好色之人,但若是将一汉人女子送入狱中,说汉话勾起他的思乡之情,如果加上美貌贴心的话,效果更佳。”
“那也好办,你去从南方俘虏的美人挑一个送与他便是。”
“陛下,还是不够,此女必须是你亲近之人,否则你送一汉人女子,他为何要臣服于陛下呢?”
“朕亲近之人?”
皇太极还真有一名汉人妃子,还是刚得的,年仅十七,美丽贤淑,秀外惠中,“你说的是刘妃?”
“正是……”
皇太极心揪了一下,刘妃深得他的宠信,而且知书达理,他如何舍得?“这……”
“陛下,唯有送您的妃子或是女儿,方可奏效。”
皇太极沉思良久,为了得一名臣,送一个妃子也不算什么,“罢了,刘妃就刘妃,你安排吧!”
“是,陛下,等候佳音便是。”
随后,这名刘姓汉人妃子就被送进了洪承畴的牢房,送了一碗人参汤,嘘寒问暖之外,与他说起家乡的各种趣闻,两人很快有了共同语言。
洪承畴在经历大败,从人生巅峰到阶下囚,人生大起大落,令他好是惆怅,正好来了一名美丽的妙龄女子,嘘寒问暖,排解心中愁苦,老洪平生大慰,便很快喜欢上该女子。
两人在狱中共度一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然是妙不可言。
次日一早,范文程故意透露,昨晚那女子正是皇太极的宠妃刘妃,刚到手还没几天呢。
这一下,洪承畴呆了良久,皇太极将自己的妃子送与他侍寝,让他又震惊又感动。
范文程又告诉他,只要你臣服于大清,不仅昨晚的那个女子赐你为妻。
而且,还将赐你高官厚?,你若不允,就将你和那女子一道杀了。
老洪一想到昨晚那个女子,心中就甜丝丝的,再加上他本来就不想死。
老洪骂自己,都五十了,老都老了,结果晚节不保,有了那个女子,他更不想死了。
就这样,一代名将洪承畴英雄难过美人关,臣服于清。
随后,皇太极果然将刘妃赐给洪承畴为妻,并加以高官厚?,不过官却是虚职,终皇太极朝,洪承畴都未能获实职和实权,相当于幕僚一般,仅有事咨询他一下,说到底皇太极是防犯于他,但就算是咨询,洪承畴对皇太极的帮助也是极大的。
直到下一任皇帝顺治,洪承畴才得以重用,这是后话。
范文程解决了洪承畴之事后,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怂恿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攻打郭子龙。
说来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还是一母同胞,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阿济格是老大,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被封亲王,还只是武英郡王,反而他的两个弟弟多尔衮和多铎早因战功被封亲王了。
这三人都是对郭子龙主张攻打的。
范文程对他们兄弟三人一番叙说,说得本来就想打郭子龙的三兄弟蠢蠢欲动。
多尔衮道:“看来老八真的老了,前怕狼后怕虎的,要我说,早把郭子龙干掉,哪有这么多的事儿。”
老八就是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分别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十四,十五子。
皇太极也确实比他们大很多,比阿济格还要大十三岁,而多尔衮和多铎则更加地年轻,皇太极已年过五十,多尔衮时年仅三十一,而多铎仅有二十九岁。
可以说,虽为兄弟,但皇太极与这三兄弟都有代沟的。
“就是……”阿济格和多铎附和道。
要说,这三兄弟谁攻打郭子龙意愿最强烈,那就是多铎,多铎自从见过萧灵儿一面后,还想着将她抢过来占为己有呢,可惜上次让她给跑了。
三兄弟和范文程一商议,一致认为不能再坐视郭子龙发展下去,至于秀庄,他们的侄女,他们不会太放在心上。在他们看来,女真男人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嫁给一汉人?
“灭了他吧,我得到萧灵儿,秀庄也不用嫁给汉人了。”
多铎一想起那美丽动人的萧灵儿,眼睛就有些发直。
“我同意……”多尔衮道。
“我也同意……”阿济格道。
但多尔衮的地位太高了,他出马,不太好对皇帝交代,而且他军务繁忙也走不开。
倒是多铎自荐道:“我去吧!听说那个萧灵儿就在固原,好久不见,倒是有些想他了。”多铎是个急性子,转身就走。
“豫亲王且慢走,文程有一言,要激起大清和华国的仇恨,当杀尽萧灵儿老家希拉穆仁草原的族人,方可奏效。”
多铎嗜血地添了添嘴唇,“你不说,我也会这么做的,我走了。”
多铎此人本就是个屠夫,屠杀汉民的事他就没少干,但本事也确实是有,松锦大战,其实最大的功臣是多铎。
当时,多铎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令杏山明军全军覆灭。从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