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猛将如云
就好比,一群人赶来吃饭,人聚齐了,错过了晚点,菜被他人吃光了,汪乔年、左良玉、方国安全都傻了眼,怎么会这样呢?
随后,汪乔年就得收圣旨,退出湖广以北,退往南部,将整个湖广北部相当于今湖北一省之地无偿让于华国。
汪乔年倒是不愿意退,但是天龙军来得太快了,一有皇命二有天龙军的威压,他也只能退。
半个湖广本来就是个不清不楚的概念。
郭干郭坤兄弟、李明及汤巧儿部下第51师长樊越不断地驱赶,汪乔年得到的指示是不准与天龙军开战。
同时,他的部队上上下下都对天龙军心生畏惧,尤其是与天龙军打过仗的高杰所部,于是一退再退。
不知不觉让出了承天府、荆州府、常德府和岳州,不知不觉过了洞庭湖,过了益阳,直到逼近长沙府,天龙军才停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樊越原来占山为王,此人虽落草为寇,但杀富济贫,惩奸除恶,不失为一方好汉,且武艺超群,有猛张飞之称,曾挑战汤巧儿。
被汤巧儿击败后,便臣服于汤巧儿,并带领整个山寨的好汉投奔天龙军,如今是汤巧儿麾下的第一猛将,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立功无数。
当然汤巧儿手下也不只樊越这一员猛将,还有第52师、53师的师长关应龙、叶达及麾下几名团长,都是汤巧儿在河南、山东一带,收罗和降服的杰出将才,其中关应龙是原山东总兵杨忠的副总兵,还是山东兵总教头,人称“小林冲”。
叶达是自己投奔而来的,自小习文又习武,文武双全,因杰出的统兵才能被汤巧儿破格任用为第53师师长,他和关应龙、樊越一样能征善战,立功无数。
可以说汤巧儿麾下如今是猛将如云,但其他四虎袁孙萧卢,麾下也同样猛将如云。
袁青岚麾下有郭干、杨世成及最近调过去的杨文秀,尤其是郭干在袁青岚和郭少杰的指导下,早已脱胎换骨,无论是武艺还是兵法,皆非昔日可比,在全军的排名也是靠前的。
孙秀英麾下有李杜、张再兴及最近调过去的贺锦、马守应等虎将,卢小雨麾下光卢氏四兄弟就已经不得了,萧灵儿麾下除去巴罕调到第八军,她还有巴图、巴特、巴赫三巴虎将也相当厉害。
天龙军从第一到第五军没有一个是弱的,当然第六军有孙传庭、郝大勇、孙世瑞、李成虎等人也并不弱,第七军有刘芳亮及猛如虎和后来调过去的艾能奇、蔺养成自然也不会弱。
第八军有李定国、郭坤、李明、巴罕也肯定不会弱。
八个军在将领的配备上都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第七、第八军最晚成立,在部队整体战斗力上和士兵素质上尚差时日,而孙传庭的第六军经过战场的洗礼,战斗力也接近前五军。
此时的汤巧儿正在成都陪郭少杰,即便是汤巧儿不在,有樊越、郭干、李明这样的猛将,明军也只能一退再退。
与此同时,孙传庭接管了重庆府和整个四川后,他的部将郝大勇便兵出四川占贵州铜仁进湖广,进而占辰州府和靖州,然后就进了宝庆府,陈兵紫阳关才止步,半个宝庆府也归了天龙军。
汪乔年一看,什么半个湖广,天龙军这伙强盗得寸进尺,留给大明的湖广不过是三分之一不到,那又能怎么样呢?势不如人,他和崇祯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吞。
西安的萧灵儿和太原的卢小雨见南方打得那么热闹,也闲不住了,萧灵儿趁机吞并了陕北大部,卢小雨趁机吞并晋北大部,只留下大同、银川(宁夏卫)等几个边城重镇,让明廷直面清军。
这个时代的陕西是包括甘肃大部和宁夏部分地区的,所以地盘很大,其中兰州就在境内。
萧灵儿一来,三边总督丁启睿带着总兵牛成虎望风而逃,逃到了银川,到这里,东西南三面被萧灵儿的第四军包围,北有土默特部和清军,简直就是大明在这里的一块飞地,或者说是座孤岛。
山西那边,卢小雨一来,明军各部队,也不战而逃,退守大同及长城一线。
崇祯得知此事,差点被气得吐血,连忙写信斥责郭子龙。
郭少杰也仅以在外的将领私自出动为由回应,在假惺惺地骂了一顿卢萧二将后,便了事了,至于吞并的地盘吐出来则只字未提,崇祯也只得认栽。
待到孙传庭的部下李成虎、孙世瑞一个占了贵州,一个占了云南,大明和华国之间才真正地又罢兵了,天龙军全面进入休整状态,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洛阳的兵工厂也加快产出兵器和火器,华国领地正大搞经济建设,这些就交给华国的内阁和五军都督府处理就行了。
留给郭子龙的事是消化这些新纳的领地,大明统治云贵川超二百年,但说到云贵川其实大明历朝历代并没有完全或是说彻底地统治,在这三个省,大量的土司依然存在,大明王朝给予了他们相当大的自治权。
郭少杰要做的是,大明做不到的事,那就是消除土司,真正地统治云贵川,这一点很难。
不过,郭少杰身为穿越过来的现代人,他有他自己的办法和策略。
同时,天龙军不是明军,或许架上几尊大炮就能消灭一个土司,然而再辅以开明和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各种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文化、经贸全面接轨和同化,相信消除土司,真正统治这三个地方,也指日可待。
崇祯十四年三月,正在崇祯调集高斗光、傅宗龙等二十余万人进山东围剿李自成时。
锦州被清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大将阿巴泰等围困,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赶到宁远,准备与清兵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