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大败杨嗣昌
坦之文武双全,是他最优秀的儿子,本来带他随军也是为了培养他。
然而,此时的他却极为后悔将他带出来,这是一条末路啊!他反正重病在身,死就死了,可这个儿子,就太可惜了。
杨嗣昌此人,可以说是位战略家,“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就是他提出来的,此战略曾一度差点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灭杀殆尽。
但说到具体的领兵打仗,杨嗣昌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追剿张献忠追了大半年,也被耍了大半年,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军饷,战果几乎为零。
老实说,他自己也清楚自己并非统兵之才,他这个督师说来,是迫不得已当的。
因为他推荐了熊文灿,而熊文灿力主招抚张献忠,结果张献忠降了又反,熊文灿被崇祯拿来开刀,而作为举荐人杨嗣昌难脱干系,深受群臣弹劾,崇祯也很难做。
杨嗣昌便不得不自请带兵出征,想着以功抵过,而崇祯觉得他深通兵法,于是也准了,他想借此告诉群臣他选择杨嗣昌并没有错。
他这个督师就这么来的。
此人与高起潜一样说起兵法来一套一套的,而且溜须拍马是此二人的强项,此二人可谓是臭味相投,也同样深得崇祯的信任和喜爱,比高起潜更历害的是,杨嗣昌勇于给皇帝背黑锅,这一点让杨嗣昌比高起潜更得圣宠。
但杨嗣昌此人性格上是存在巨大弱点的,心胸狭隘、排除异己、嫉贤妒能、朝令昔改等等。
比如,一个平贼将军,杨嗣昌先许左良玉,再许贺人龙,导致麾下的两员虎将贺人龙和左良玉都怀恨在心,不听调遣。
贺人龙老早就私自跑回了陕西,此前已被郝大勇诛杀,而左良玉也消极出战或者索性不出战,此前被张献忠打败,逃到了夷陵。
再比如,对真正有能力的、能打仗的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多方阻挠、构陷等等,致使卢象升无援而壮烈牺牲,而孙传庭蒙冤入狱。
他与邵捷春也有矛盾。
杨嗣昌的性格弱点就决定了,他这样的一个战略家最终并没有实现他的宏图伟业,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到此时也差不多要破产了,当然他的战略实现不了,也与他的一群猪队友脱不了关系,比如熊文灿、崇祯、高起潜等人。
到这个时候,杨嗣昌差不多也预料到自己的末路了。
杨坦之比他父亲更要熟悉一点郭子龙,两人在应天时还共过事。
当时,他还做过郭子龙在治瘟救灾一事上的部下,而在此之前,杨坦之和郭子龙同为纨绔子弟。
不同的是,杨坦之贵为杨阁老之子,而郭子龙不过是没落的侯府旁系,与庶民没多大分别,时常被人骂作废物。
那时,杨坦之的地位远在郭子龙之上,而他的弟弟亦之更是时常欺负他,为争孙秀英,亦之还杀过他。
谁能料到,一年多两年不到的时间,杨坦之不过是靠着父亲的关系当了个五品守备小官,而如今郭子龙已贵为威武王和华国国主,属于超品级,地位和权势比亲王还要高,实际上已与皇帝分庭抗礼了,两人的身份已是天壤之别。
实在是令人唏嘘。
杨坦之本来还想问一下父亲,这支天龙军的主君真的是应天的那个郭子龙吗?
但显然,现在不是问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突围。
——哆哆哆——
——轰轰轰——
地动山摇。
前方,李国奇所部想从入口突围,却遭遇了密集的枪炮,一时间死伤无数,李国奇无奈地扔下一地的尸体往林子中撤去。
他这么一退,后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造成了相撞和踩踏,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和混乱。
本就与杨嗣昌不合的邵捷春早扔下杨嗣昌带领本部人马向东突围,猛如虎向西突围,杨嗣昌身为督师,他的人马不过是亲卫,没有什么本部人马,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踩踏不得已选择跟自己关系较好的李国奇向北突围。
但不管是往东还是往西还是往北都得进林,都进一步步入了孙传庭设下的陷阱。
这片树林就是他们的埋骨之地。
孙传庭看着下面一团乱,满眼是失望。
杨嗣昌贵为督师,居然连像样的反击都做不到,一开打就四散突围,你突围往哪突?
孙传庭大概都能猜到杨嗣昌为何要分散突围,无外乎是想尽最大可能的保存兵力,还想着继续得到圣宠,继续过荣华富贵的日子。
想得可真美,是啊,五凤山确实太大,没办法做到围困整个五凤山,可为什么要围困整个五凤山呢,孙传庭设的陷阱不过是方圆数里的山坳而已。
不管你们从哪个方向突,我的兵会将你们赶入这个山坳。
第六军十万人,分去一万人装成大部队佯装去攻成都,还剩九万,不过萧灵儿的第四军第43师的巴特所部三万余人也来了一起参加围歼杨嗣昌的战斗。
共计十二万人,早将这个山坳围得像铁桶一般,杨嗣昌啊杨嗣昌,你插难飞了。
如果杨嗣昌能组织起像样的反抗,或许还能强行撕开一道口子,分散突围只会造成部队的混乱加快这支部队的伤亡。
“督师吗?我看是猪师一个。”
孙传庭摇了摇头,遇到这样的对手,还真是令他失望,郑崇俭比杨嗣昌高明太多了。
这个时候,孙传庭第一次严重质疑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那位,杨嗣昌不过是会写几篇文章,然后空谈兵法,外加溜须拍马和背几口黑锅还有玩弄点权术的人,就能做上督师,指挥十数万大军,用这样的人,大明岂能不亡?
他叹了一口气,之前数十万精锐已被天龙军所灭,其中包括十五万装备精良的京营,如果今日这十万部队也被灭,那么大明真的离亡不远了。
之前,他也和郭子龙讨论过,要是将大明这十万部队给打光了,大明拿什么跟大清斗?
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还是灭了的好,不把崇祯打痛,崇祯还是会想着灭我,他派兵进逼晋南、豫东就是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