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似乎打算趁机向国库出手,深知其中内幕的三人居然不需要事先串通就已经可以相互协作了。
“陛下,此事,老臣会去向户部求证,结余的银子,大约还有些。”
赵志皋连忙说道。
“陛下,之前日本的赔偿银已经到了国库,而此次出兵还要看具体情况才能判断动兵几何,是否能负担,目前也确实不清楚。”
石星连忙附和。
“陛下,臣等请立刻召开御前会议,商讨退敌之策!”
沈鲤也快速的回答。
涉及到这个极有可能葬送大家命运和前途的事情,所有文官的立场无比坚定。
国库的事情和账目绝对不能被皇帝拿到手,否则皇帝真的会气的掀桌子,让东厂番子和锦衣卫的人去刨大家的祖坟把银子给抢回来,那个时候,不说大明朝会不会大乱,自己这些人的身家性命怕是难保了。
没有谁比文官们更清楚国库是如何被文官们一点一点的把持然后掏空的,眼下的国库的具体情况绝对不能让皇帝知道,不能让他知道一笔笔银子的诡异走向,不然,这份脆弱的平衡又该如何维持呢?
朱翊钧到底没有把人心揣测的如此阴暗,他觉得国难当头,但凡是个臣子都要有几分紧迫之心,于是也暂时不去追究了,让他们尽快准备御前军事会议,尤其要让李成梁到场,他要看看李成梁到底还能不能上战场。
当初廉颇八十了还能吃肉,李成梁七十,但愿还能用。
李成梁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好事居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在京师赋闲那么多年以来,他虽然一天都没有放弃东山再起的希望,但是这样的希望却与日具减,几乎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
一方面自己慢慢老去,看着衰弱的身体和日渐萎靡的精神,他颇感岁月的无情,另一方面李如松成功接替了自己的地位,维持了李家的地位,辽东还在李氏的控制之下,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既然如此,自己干脆也就老老实实的带在北京城让皇帝让文官放心算了,只要儿子还能坚持还能继续,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唯一不满的,就是时无英雄,居然让萧如薰那个竖子成名了,还压了他一头,成了侯爵,还是个世袭罔替的镇南侯,虽然封地远在天边,可是这也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事情,当初,他可差一点儿就要成功世镇辽东了。
眼下,自己所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了。
传令的内官来到李府的时候,李成梁正在怀古伤今,听到下人报告宫里来人的时候,李成梁还有点没反应过来,好不容易反应过来了,一着急,居然没站起来。
“快来扶着我!”
李成梁怒斥身边没眼力价的下人,下人连忙上前扶着李成梁,李成梁来到客厅,看到了久违的内官。
“我的老爵爷啊,您快点准备着吧!陛下着急召见您呢!”
李成梁一愣。
“陛下召见我?”
“是啊!大同出事儿了,北虏寇边了,陛下正打算叫您去商议军机大事,打算任用您去抵御北虏呢!”
内官的话说完,李成梁才反应过来,然后,他心中的喜悦几乎要突破天际了。
“容我更衣!”
好一会儿,李成梁才能说得出话来。
回到内屋,李成梁立刻让下人服侍他更衣,这一边穿着,李成梁一边面露狂喜之色——
那么多年了,那么多年了!我终于等到了!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将军就是要在战场上才能大放异彩,若是没有战争,要将军何用?只有战争,才是我的舞台!
李成梁庆幸自己没有彻底的荒废自己的身体,没有沉溺于酒色,依然坚持练武,依然坚持保持身体健康,别看他七十岁了,上马舞剑还是虎虎生风,依然不见得比那些文弱的年轻书生要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成梁算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他终于等到了他渴望的战争了。
四百九十九 后悔的李成梁(上)
等李成梁哼哧哼哧的赶到皇宫里面的时候,内阁三位辅臣、户部兵部尚书还有皇帝已经等候多时了。
虽然李成梁是武将,本来地位不高,但是李成梁现在已经七十了,算是元老勋将,不管怎样,在中国你占着一个『老』字,比你年纪小的就是得让三分,无关乎文官武将,儒家倡导的尊老也不是说说玩玩的。
在场诸位除了赵志皋没人比李成梁年纪大,因此李成梁也勉强可以端着架子说他老了,来的慢了些,让大家不要怪罪,说实在的,也没人能怪罪他,虽然朱翊钧的确是心急如焚,可是老将七十,他无论如何也无法说出斥责的话来。
“李卿年迈,还能为国出力,朕甚是感动,来人啊,赐坐!也给赵阁老赐坐。”
朱翊钧勉强看在赵志皋七十二的份上给他看座,其余几人,老老实实站着吧!惹朕不开心,还敢站着?
沈鲤和沈一贯互相看了看,也只能摇头苦笑。
赵志皋和李成梁一起谢恩,然后把半边屁股搭在锦墩儿上,也不敢真的座,这是官场上的人们的一项基本功,只要你还在做官,就要记着,面对上位者的赐坐,可不敢完全坐上去,那就是不识趣了。
倒是好歹是坐着,总比站着强。
“人都到齐了,朕也就不说别的了,方才赵阁老的意见是着宣大总督王世扬总揽大同、太原、榆林、宣府四镇兵务,负责此次的防御战事,力保雁门关和平型关不失,将战火控制在大同镇之内。
而朝廷方面以李卿为主将,以柴国柱为副将,统京营兵马进驻紫荆关,策应王世扬,主要负责确保紫荆关,相机支援山西战事,另外下令辽东总兵李如松带骑兵入关,作为反击主力,诸卿如何看待?”
还能怎么看待?
这些人只能从党争方面看待那些人选,考虑一下打胜仗之后对自己派系的好处,或者打败仗之后对自己派系的害处,好处大就抢着派自己派系的武将上场,坏处大就抢着坑别人,至于战略战术……
程朱有教过吗?
通兵务的,只有石星和李成梁,石星还是半路出家的二把刀,搞搞后勤还可以,业务水平还算不错,但是战略战术也就算了吧!
放弃河套、放弃半个山西行都司可都是那些鼎鼎大名的文官干出来的好事儿,他们觉得占据的土地越少,需要的军费就越少,反击什么的不重要,确保如今的土地就够了,硬生生把古代兵家当傻子。
这种事情,李成梁才是个中老手,朱翊钧表面上在询问群臣,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