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符合一个首席军师的模样。
曾经一个心高气傲以王阳明为目标的士子,居然走到苟且偷生的地步,多少次午夜梦回,孙时泰的心里又是如何的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杨应龙对外不断的作死,不断的搞事情,孙时泰感觉情况越来越不对劲,并且最终确定明廷将会对杨应龙动手,告诉杨应龙要做好备战,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风云突变,沈一贯兵变,萧如薰北伐,明秦鼎革,换了人间,大秦定鼎中原取代大明,新皇帝萧如薰威压天下。
孙时泰不止一次听过萧如薰的名字。
那可是号称大明第一名将的猛人,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南征洞武之役和北伐草原之役,四场大战全胜,斩杀敌人百万,可谓是站立在尸山血海之上的战神级人物,打下赫赫声威。
据说其威名足以止草原小儿夜啼,北虏对其的畏惧极深,连长城周边都不敢靠近,生怕被砍了脑袋铸成京观,现在做了第二个赵匡胤,那麾下军队战斗力可不是明廷地方军能比的。
单说他在北伐路过贵州留下的军队就一定为了震慑土司,告诫他们不要乱来而准备的。
这个皇帝不简单,比起万历皇帝和他的朝廷,杀伤力威慑力成倍增长。
这是一个靠军功上位,又是靠军队北伐硬生生推翻明朝统治的马上皇帝,征伐一生,极善用兵,大小数百战从未失败,若是对上了杨应龙,估计杨应龙凶多吉少。
但是杨应龙居然觉得新皇帝登基肯定要忙上好一阵子,他又有很多时间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不听孙时泰的建议立刻整军备战,而是继续带着自己的部下们外出愉快的抢劫。
孙时泰无可奈何,只好继续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接下来数月之间,事情的发展正如孙时泰的预料。
萧如薰绝对不是忙着稳固地位就对西南弃之不顾的人,他的眼光极其狠辣,权力欲望浓重,驻守的军队还不曾调离,留在江南的十万大军却步步向西推进,一边建立地方统治,一边进入湖广江西一带威压贵州。
贵州巡抚和四川巡抚纷纷换人,川兵整备,大练新军,宠幸川地著名土司马千乘,利用他的威望暂时解决了四川的混乱局面。
四川暂时稳定下来,新任巡抚王象乾和马千乘合作,不断的练兵,不断的在各地普查人口土地,不断的搞事情。
这显然不是奉行不作为政策的前明官僚可以相提并论的,新生大秦的官僚们个个充满了想要做事业的决心,对于眼前的一切都非常不满意,没事情也要搞出一点事情。
更可怕的是,孙时泰还从一名从杭州逃到播州来的有过生意往来的大商家嘴里听说了萧如薰在杭州乃至于整个东南做的事情。
煽动愚民打杀豪绅之家,使之灭门,瓜分其土地财富,设立乡政府,收买各地吃不上饭的穷秀才生员为己用,把官员派到了村子里,组建一个叫做『农会』的组织,村子里的农户都听农会的安排。
孙时泰熟读诗书精通天文地理,对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他立刻想到了先秦!想到了皇权下乡!
感情新朝的『秦』不是别的『秦』,就是先秦的『秦』啊!
萧如薰洞悉了地方上政府毫无影响力的情况,直接用了最直接最可怕的手段。
将地方上的士绅们纷纷杀掉,连根拔起。
将政府的力量根植在地方,从村一级别开始掌握,等于从根子里掌握了地方,掌握了人力物力和全部的资源,一句话,就能调动整个地方的全部资源。
这种可怕的掌握力一旦站稳脚跟成形开始生长,一旦遇到战争,就会变成毁天灭地的战争动员力,无法阻挡。
他绑架了全体老百姓,全体老百姓都上了他的战车,成了利益共同体,现在他又做了皇帝,全体民众与有荣焉,凝聚力空前上升,他的秦对地方的掌控力已经完全超乎了孙时泰的想象。
这对于任何一个敌人都是毁灭性的冲击。
更可笑的是杨应龙,是包括他在内的四大土司的人们根本不曾意识到萧如薰在这段时间内都做了什么,都干了什么,都对地方做了什么改变。
他们统统忽视了,他们只是在戒备自己的地盘,而丝毫没有顾及到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千一百零四 孙时泰的觉悟(下)
这年头,消息传播太慢,这穷山恶水之地更是消息闭塞,外界发生了什么,个把月之后他们才能听个开始,还不知道结果。
等他们知道结果的时候,往往黄花菜已经凉了。
而就算知道,就算了解,也不清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孙时泰却感觉到了,萧如薰那极强的掌控欲,他终于明白萧如薰一系列动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
他要把播州杨氏连根拔起……不……不仅仅是播州杨氏,也许四大土司都会被他连根拔起,甚至是整个土司制度都会被他连根拔起,改土归流会在他的手上变成实际。
即使孙时泰连忙将这个事情告诉杨应龙,并且告诉杨应龙现在萧如薰已经没有任何掣肘,一旦发起战争必然是毁天灭地的,杨应龙虽然似乎感受到了威胁,面色微变,但是依然心存侥幸。
“我杨氏占据播州已经六百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强如明朝太祖皇帝也要对我先祖施恩,更何况是他一个刚刚做了皇帝的人?他能有什么能耐对我连根拔起?”
杨应龙心存侥幸,根本不相信萧如薰会在做皇帝不满一年的时候对他用兵,在他看来,大秦天下危机重重,萧如薰如何敢对他用兵?
“即使萧如薰胆大包天,也不想想我麾下十万军兵是干什么吃的!他若来,我就叫他有来无回,和那三千明兵一样!”
杨应龙对孙时泰的告诫有了感受,可是认知程度不深,根本不能想到孙时泰的那个深度,不能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杨应龙没有选择整兵备战,而是继续自己的例行公事。
孙时泰知道这是为什么,不仅是认知上的差距,更是因为杨应龙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诉他,说大秦立国不满一年,根基不稳,调兵示威只是在告诫他,让他不要乱来,并不会真正对他用兵。
杨应龙身边的亲信,手下的小土司们,领兵的将领们,甚至是他最喜欢的侍妾田氏,都在这样告诉杨应龙。
播州无战事。
杨应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