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9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与大宋律,为的就是四个字:有法可依。出了什么事情,应该在礼典与大宋律的范围内解决,如果事情没有在礼典与大宋律内,无从着手,也应当由朝廷修订礼典与大宋律或者大理寺来判决,而不是成为朝廷争斗的借口。”

赵煦说了一大长串,不带歇口气的。

他从所谓的‘孝’,延生到了礼典,大宋律,也再次否定了‘朝争’、‘党争’。

官家话里的告诫之意,在座的都能听明白。

“臣等,恭领圣训!”

朝臣们不管心里怎么想,是不可能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与赵煦公然争执的。

尤其是赵煦说的还有道理。

赵煦的话里,没有苛责冯琦正的意思。

冯琦正坐在椅子上,神情没有多少变化。心里还在懊恼,错失了刚才扬名立万,博得清名的机会。

章惇在赵煦话里听到的重点,依旧是‘绍圣新政’下的‘大宋律’与‘礼典’。

这两部‘礼法’,将会是推行‘绍圣新政’的依据。

文彦博,苏轼等人则暗自拧眉,心头沉重。

他们从赵煦的话里,听出的,还是对于‘祖宗之法’的蔑视与不屑。

‘孝’是为人之本,在大宋从上到下中极其重要。

官家现在将‘孝’圈固在一个范围内,无疑还是为他破坏祖制进行辩解以及寻找认同。

他们心头沉重又无奈。

现在的儒家还没发展到后世南宋的高度,‘礼法’中的‘孝’还没有过于变态,在这个相对开放的时代,赵煦的话,还是能得到不少认可的。

赵煦一边哄着乱动的权哥,一边注视着朝臣们的表情,稍稍思索,便又道:“司马光当朝事,做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恶政,比如那个‘阿云案’,父皇钦定的案子,二十年后,他居然翻案了。他尊崇的‘忠孝’,是在哪里?又比如,父皇耗费二十多年心力,穷二十年之功推动的‘新法’,他一夜之间尽数废除。这‘忠孝’可有半点?再者说,二十年所推行的事,一夜废除,可知晓会酿出的后果?没有。”

朝臣们心中一凛,神色肃然,纷纷侧身。

当朝的舆论环境,在发生变化。

纵然王安石以及‘新党’依旧是恶评如潮,攻讦满山。但司马光等所谓的‘三贤’也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尤其是诸多‘不忠不孝’的事,在朝野,士林间,渐渐有些‘不可言’的意思了。

司马光等人,最大的‘恶’,其实不止是推翻了神宗皇帝的国政,还在于他们是借着赵煦这个官家的名头,做出了诸多恶劣之事。

现在,赵煦公然评点司马光等人,朝臣们心里就有警觉了。

司马光的威望实在太高了,甚至超出了王安石,是当今的‘三贤’,当代大儒,过世不过五六年时间,徒子徒孙遍布朝野。

就拿文彦博来说,他在元祐初复出,是司马光力荐的结果!

司马光在朝野的影响力,哪怕文彦博活着都比不过!

偏庁里,不少人欲言又止,神情很是复杂。

文彦博默默听着赵煦对司马光的评点,神色平静,并没有为之辩解的一点意思。

“所以,”

赵煦环顾众臣,眸光炯炯,道:“在礼典与大宋律的范围内,不妨大胆一点,衣食住行,都可以放开一些,不要过于拘束,刻薄,刻板,走极端。高兴了,大口喝酒,大声唱歌。不高兴了,该哭哭,该骂骂。繁文缛节,适得其反,公正向和,勇于开拓!”

第五百五十六章 虎头蛇尾

赵煦见众臣作聚精会神的恭听圣训状,索性就继续说:

“礼法,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律法,是所有人行为的底线。不尊礼法,不等于违反律法。反过来说,礼法,以及其中的孝道,应当具体论事。”

“礼法以及律法,都是相对笼统的,每当有发生的事情,必然是对礼法与律法的挑战。这种挑战,需要人为的去平衡。”

“怎么平衡?律法上,应当有大理寺来判断。如果空白,须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而定,朝廷以及朝野官吏,不能横加干涉,包括朕在内。”

“礼法,自周礼而始,时移世易,多有变化。尤其是圣人之言,在礼法中多有体现,也多有冲突。”

“礼法与儒家,礼法与现实,儒家与现实,出现了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诸位卿家比朕知道的多。”

“那么,怎么调和,朕认为,应该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应当是总结礼法,基于现实,展望未来,制定最适合当下的各项新礼法……”

“朕知道,对于‘新’这样的字眼,一些卿家总是不舒服,难以接受。朕希望,你们能仔细想想,这种不舒服,难以接受的根由是什么,抛开假大空,扪心自问。”

“大宋律与礼法,将是我大宋的最高行为准则,凡是都应该在大宋律与礼法的范围内行事。越出这个界限,那么,就应该有有司出面惩治,维护大宋律与礼法的尊严与不可挑战的权威!”

……

赵煦慢慢说着,偶尔瞥见一些朝臣忍不住饥饿悄悄‘偷吃’,他也没在意。

这样,使得不少人开始吃起来。

他们太饿了,饿了快一天了。

还有许多人,没有这个胃口,在认真思索着赵煦的话。

如果章惇等人的发言,表达是‘绍圣新政’的具体思路与政策,那么赵煦说的,就可能蕴含着‘绍圣新政’的根本宗旨。

众人默默思忖,推敲着赵煦的话。

冯琦正忍不住了,再次站起来,抬手道:“微臣敢问官家,‘绍……新政’是否在大宋律与‘绍圣礼典’之内,他们是否要遵循大宋律与绍圣礼典?”

赵煦余光一瞥,见章惇面不改色,蔡卞等人沉色皱眉。

苏轼脸色不愉,并没有出声,只是面上不太好。

可以想见,今天过后,政事堂会对他以及工部进行进一步的打压了。

赵煦抬头,远远的看向冯琦正,笑着道:“冯卿家这是有疑问?不止是‘新政’,所有人与事,包括朕,大相公在内,所有人,都应该在大宋律与绍圣礼典范围行事,越出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冯琦正陡然停止身体,抬着手,道:“陛下,敢问政事堂近来推行的政务,可全部合乎大宋律与礼典?”

章惇剑眉一挑,慢慢转头,直接看向苏轼。

苏轼面沉如水,他也没想到,冯琦正居然敢这样说话,直指‘绍圣新政’!

偏庁里,落针可闻!

朝臣们的目光,先是在冯琦正身上,继而望向赵煦,接着就是在章惇,蔡卞等人脸上搜寻。

蔡卞,李清臣等人神情自是不好看,在严肃的掩饰下,双眸里是寒意森森的盯着冯琦正。

他们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又历经元祐初的‘元祐更化’,全数被流放,而今漂泊归来,他们满腔怨愤,已然不允许任何人再抗拒他们的‘新法’!

文彦博终于睁开眼,慢慢的扫视一圈,继续闭眼假寐。

随着冯琦正话音落下,朝臣的目光渐渐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