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么豪华的机器岛不是给普通人住的,岛上住宅都出租给美国的富翁,共一万人左右。机器岛的附属设施也极尽豪华,估计作者参考了当时顶极邮轮的布置。不过,左舷以坦克登为首的一群岛民想把“模范岛”改造成商船,右舷以考伐兰为首的一群岛民想保持它的休闲本色,结果引起争端。在全岛人民“美式民主”投票无效的情况下,两大势力分别指挥两舷发动机向两个方向运动,最后竟然扯碎了巨岛,使其变成散落在大洋深处的钢箱群。
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传奇小说名叫《气球上的五星期》。1861年该书出版之后,凡尔纳在一次讲话中预言了航空业的未来发展,并以惊人的准确性提到了现代飞机有可能出现。到了1886年,在《统治者罗伯尔》一书中,凡尔纳通过主人公的嘴明确地宣布:航空的未来属于飞机,而不是飞艇。凡尔纳甚至畅言,他出版这本书后,便“等待着听到气球支持者们的尖叫声”。不过,凡尔纳在这本书中预言的飞机却不是后来成为主流的有翼机,而是直升机。
有了高明的航空机器,不仅能把人带上天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其它变化。1904年,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1、18)创作了以飞艇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夜班邮船》,其中就预言了航空信的产生。不久,航空邮件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它的主要载体换成了飞机。
基普林的这篇作品还预言了无线电导航和电台广播气象预报。当时还没有电台广播,而直到三十年后,人们才考虑用无线电为飞机导航。
要想飞得更高更远,仅有好的飞行机器是不够的。于是,一套崭新的管理体制也出现在基普林的笔下。他于1912年创作了《夜班邮船》的续集《航空控制板真简单》。在这部科幻小说里,作者全面设计了未来的航空管理体系。
一九一九年,英国飞艇“R34”号首次飞越大西洋成功。机组人员当时随身只带了一本书——基普林于1909年出版的《作用于与反作用》,因为其中就收录了《夜间邮船》。飞行员们在美国降落后,便在那本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给成功的预言家本人。
能够上天以后,潜入深海便成为科幻作家下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目标。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巨型潜艇,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更令人赞叹的是,小说中的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后来有了它的“孪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设计者们如此取名,自然是为了向这位预言家献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尔纳更大胆的设想到今天还停留在小说中。在他晚年创作的《世界主宰》里,试图统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驾驶着三栖飞行器,穿梭于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处处挑战人类的现存秩序。至今,人们只能建造出水陆两用的坦克,与空海一体的水上飞机。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骄子。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汽车还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们不满意了,他们描绘出了能够飘行的汽车。叶永烈的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已经出现了飘行车。它们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也可以在低中飞行。当科幻巨片《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拍摄完毕后,我们在银幕上也能够看到“飞车”了。那穿梭在楼群中的行行飞车令观众目不暇接。
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层深处!科幻作家们一直希望先于现实“到达”那里。当地质学家们已经证明,大地深处不可能象《地心游记》中描写的那样呈中空状后,科幻作家们便放弃徒步旅行进入地下世界的简单方法,转而去创造能在地层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烧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层,进入地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美国科幻片《地心救险》中都出现了地行器。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kxs51.com,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贴紧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样。于是,一个人便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一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读者在翻开本书时,刚刚揩去为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路呢?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3-2)
第二节:奔向太空
无论是宇航事业处在高峰还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里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许多角落还处在人类视野之外,但飞向太空就已经成为科幻先驱们的梦想。当时,气球还是惟一能够离开地面的人造物体。但早在1650年,德伯杰勒(CyranodeBergerac)发表了《月球邦国的世界》(StatesandEmpiresoftheWorldoftheMoon,1650),其中最后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来作太空探险的工具。
比现实中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阿波罗九号”提前一百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以十分相近的轨道,载着宇航员的飞行器就已经被“发射”向了月球。当然,它是在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被“发射”的。这部作品并非最早的宇航技术预言,但它在科学细节方面计算得十分认真、扎实。所以经常被后人提到。许多现代火箭和宇航之父们都说,他们正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启发下,才开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们会说,《从地球到月球》里的预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确。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大炮作为技术前提,没有预想到后来的多级火箭。不过,且慢下结论说这部作品已经过时,因为如今的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巨型电磁炮,向太空发射不载人的飞行器。他们认为,这种长达数公里的电磁炮虽然制造起来很复杂,但是使用起来远比运载火箭方式要经济。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几篇科幻小说。其中《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这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