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19 英文 字 5个月前

采煤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但在可见的未来,人类还是需要煤的。它可能不再是主要燃料,但依然是化工工业优秀的原料。那么,可不可以使煤不再染血?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短篇《地火》中,设计了气体采煤法:把煤矿变成一个巨大的煤气发生器,使煤层中的煤在地下就变成可燃气体,然后用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地面钻井的方式开采这些可燃气体,并通过专用管道把这些气体输送到使用点。这样,矿井将消失,煤炭工业将变成一个同现在完全两样的崭新的现代化工业。”

当然,作者也知道,煤的地下气化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只写到这一步还算不上前瞻性的预言。他进一步设计了地下气化煤炭的全过程:开采通过在地面向煤层的一系列钻孔得以实现。它们向煤层中布放大量的传感器,点燃地下煤层,向煤层中注水或水蒸气,向煤层中通入助燃气体,最后导出气化煤。

郑军的长篇科幻《寒冰热血》也是以开采技术,而不是开采对象为题材的作品。从南极拖运冰山到热带,解决那里的干旱,这种设想早已有之。不仅出现在一些科幻作品里,而且沙特某富翁曾经进行过实际策划。在致冷机没有发明的十九世纪,也曾经有美国人因为将极北地区的冰贩卖到温带城市而发了大财。不过,以往此类设想都是以传统的船运为主。而用船运冰缺乏经济规模这一点,将永远限制南极采冰真正走向现实。

在《寒冰热血》中,“冰山快递公司”运用了可控漂流技术。他们在方圆几平方公里,总重量几亿、甚至十几亿吨的冰山上安装大功率液氢推动器。将冰山缓缓推入固定的洋流,由洋流传送到目的地。这个过程长达几个月,途中要经过热带,甚至赤道。冰山会融化近一半。但剩下的一半仍然能够提供一个小国一年的用水量。

第二节:太空矿业

虽然每年地质学家都给人类汇报出某种矿物的新储量,但远远不足以减轻人们的忧虑:它们采完了怎么办?毕竟许多矿产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千万年,甚至亿年的结晶。所以,太空往往成为人类寄托资源梦想的地方。

以笔者愚见,在可见的未来里,太空中真正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或许只有太阳能一项。因为采矿业务要有很大的能量补给,而太阳系中可能的矿产资源都在地球轨道外,需要人类将能源运输过去。更何况其它各种生命维持资源。不过,这些实际困难并不妨碍科幻作家大量描写星际矿业开采,其中涉及五花八门的内容,甚至被视为人类开发宇宙的主要动力。

太空矿业很少成为主题,但却是许多科幻作品的背景。在科幻片《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尔要在迷宫一样的火星矿场中追跑打斗。在《九霄云外》(Outland)里,主人公身为矿警,在火星的一颗卫星上主持正义。那个矿场出产钛矿石。《异形》第一集里那艘倒霉的太空船,最初只是被派去运载两千万吨矿石。而在《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英雄好汉在云城“贝斯平”里和黑郧爵展开较量。而这个云城是为在大气层里收集某种矿物建筑的。

很多太空剧式的科幻作品里,某个星际国家之所以强大,完全在于它拥有某种矿藏。在《沙丘》中,香料成为阿拉基星球扩展势力的源泉。这种香料不仅香,而且可以使人获得特异功能。在《消灭的光环》里,日本作家眉村卓把故事的主要背景放在拉克占行星上。这颗行星是地球联邦的后起之秀,原因是它出产一种海藻,在其他星球能够大量繁殖,产生氧气。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二编:技术奇观(3-1)

第三章:带你去远方

B三章简介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第二节:奔向太空

第三节:星体飞船

B三章简介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近代冒险作品的血统。只不守,在冒险作品里,主人公骑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里,科幻作家们先要赋予他们前所未有的先进运输工具。

在海陆空新交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环境里,科幻作家们对析运输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梦想也要由宇航技术来实现。而星体飞船虽然是宇航技术的一部分,但它比较特殊,故而单独介绍。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要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处秘境,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于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便成了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

铁路是工业革命带给世人的第一批礼物。在科幻小说诞生的年代里,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现实。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将它“铺”得更远。与铁路时代几乎同时,在法国诞生了科幻文学的一代宗师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于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中,竟然描写了一条宏伟的欧亚大陆桥。

这条铁路从塔什干铺向中国的和田,穿过平均海拨三千米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再经芜恙、新州、兰州、西安、郑州、鲁南,最后到达北京。尽管凡尔纳对中国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显标识错误,但这部作品更多地留给我们的,是将科技进步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激情。在同时代的的满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务派官员,恐怕也没有勇气设想出,在自己的国土上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景观。

一八九五年,凡尔纳的《机器岛》出版了。这部作品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巨舰巨轮夸张到了极限。机器岛的制造者是美国人。凡尔纳在开篇时讲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国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说里把机器岛描写得越大,越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机器岛本名“模范岛”,由二十七万只钢箱连接而成,表面积达二十七平方公里,超过陆地上的许多小城市。岛的表面铺满腐植土,生长花草树木。模范岛的首府叫“亿兆城”,这名字听上去就象如今中国大陆某地开发的某个楼盘,透着浓厚的暴发户色彩。

岛上的房子采用当时还很贵的铝,还有空心玻璃砖和人造石等材料建成。岛的动力系统设在两舷,由两座各500万马力的发电厂提供。凭着强大的动力,机器岛终年航行在赤道附近,保持于温暖的天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