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6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督。和《大机器停止转动》一样,小说里也设置高度科技背景下的“文明社会”和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世界”的对立,也有代表着“原始人性”的人物。双方之间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批有巨大影响的反乌托邦作家里,或许只有赫胥黎出生在自然科学世家,小说里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十分到位,这样也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在刚刚诞生的苏联,扎米京亚也创作了《我们》。和福斯特一样,不熟悉科技的作者只是粗线条地描写着未来高度发展的技术。但对那种数字化的、高度统一的生活的恐惧感则跃然纸上。科学统治和政治独裁之间的联系是随着扎米亚京一起诞生的,此后,这种联系和反乌托邦的题材就密不可分了。《科幻小说》45页,(法)加泰尼奥,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

站在今人的角度回头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初期的流水线生产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后者更不是前者的必然产物。亨利福特虽然最早享受了这种新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财富,但终因汽车产品样式多年不变,让出了世界第一汽车公司的位置。到了今天,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正在成为许多高科技企业提倡的时尚。不过,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流水线产品的单调整齐还是工业与科技留给世人的主要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一九八四》和《我们》、《美丽的新世界》一起被后人并称为三大反乌托邦名著。但它们的笔锋所指稍有不同。《一九八四》主要批判极权统治。在那部书里,“英社”统治下的大洋国,其科技水平和物质生活较以前大大倒退,一片破败景色。仅有的“电幕”、“海上浮动平台”等“先进技术”也只是统治工具。而在另外两部著作里,作者都给我们描绘了远远超过现代的科技水平,社会生活可谓物质丰足。所以,如果要以反科学思潮为题来分析这些作品,那么《一九八四》应该排除在外。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题——反科学思潮(4)

第四节:其它例证

除了反乌托邦小说这样的典型外,那个时代还有个别作者,在作品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捷克作家恰佩克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的不朽名著《鲵鱼之乱》里,各国科学家不顾“深海鲵鱼”拥有智慧的明显事实,将他们作为实验动物对待。在“第一届有尾类动物代表大会”上,作者通过一个与会者的记录,讽刺了在会上作报告的职业科学家:请原谅我,我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我在绞尽脑汁地想,如果我把德沃里安特教授的右大脑叶切除,教授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失调现象;如果我用电来刺激带微笑的冈川博士,他会发生什么反应,还设想如果有人把雷赫曼教授的内耳迷路弄破,他会有什么反应。我也有些拿不稳究竟是我分辨颜色的能力如何,究竟我解决我的运动神经反应的七因素能力如何。我很苦恼,因为我怀疑,在我们切除彼此的大脑叶并切断感觉脉管以前,我们在纯科学意义上说来是否有权利谈论我们(我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事实上,为了研究我们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彼此手里拿着手术刀来互相解剖。就我来说,为了科学的利益,我真想打碎杜布斯克教授的眼镜,或者使代阿顿教授的秃头内部受到电击,然后发表一篇文章来报告他们的反应。《鲵鱼之乱》1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不过,那时的科幻文学主流并非反科学思潮,对科学进步的歌颂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点,从美国黄金时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里就可以看出。

一:反科学思潮的主流化

到了最近二十年,科幻作品里反科学思潮的代表集中在好莱坞的科幻大片里。虽然无论是英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巴基斯坦、墨西哥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拍摄过自己的科幻片,但把科幻电影拍到一定水准,形成广泛影响的,仍然只有美国科幻片。而美国科幻电影的一个潮流就是反科学。

《机器战警》就是一个反科学影片的典型。

在著名的科幻系列片《终结者》的第二集里,第一集那个娇弱的女子萨纳康拉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恐怖分子。她囤积军火,袭击计算机公司。编导给她这些行为以一个科幻的解释:萨纳康拉从未来战士那里知道了人类的命运,不顾一切想阻止它的到来。但从社会意义上讲,萨纳康拉身上完全有着当时西方一些“绿色恐怖分子”,如卡钦斯基的影子。在《终结者》第二集里,萨纳康拉试图刺杀计算机专家戴维斯,因为此人即将研制成功的“天网”会导致人类毁灭。面对戴维斯,萨纳康拉最后心软了,没有开枪,但她把愤怒转成怒骂:正是你们这些自以为有创意的人,发明了核武器。这一观点是当时反科学思潮的重要特点。

二:深入第三世界

“在一般的观念中,科幻小说应该是为科学唱赞歌的,但这只是中国科学主义语境下的科幻小说给人造成的印象。而在欧美的科学幻想小说中,科学却很少是被歌颂的形象,”田松《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这一概括是很准确的。不过,即使在欧美这些工业化的先驱国度里,这一主流也是到了二次大战以后才确定的。如今,象《龙卷风》那样正面歌颂科学工作者献身精神的作品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不过,如果把全世界的科幻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最能突出体现其反科学倾向的,应该是第三世界的科幻作品。如果在那些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地方,科幻作品也渗透着强烈的反科学思想,岂不是更能说明它已经渗透到科幻文学的血液里。

拉什曼隆德赫是印度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而《爱因斯坦第二》又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个短篇的主题,正是反思科学对人性的剥夺。“爱因斯坦第二”是印度科学家斯里尼瓦博士桑的绰号,以示其超人的天赋。象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那样,斯里尼瓦桑作为国宝级科学家,受印度政府的保护和供养。他的健康甚至要由军方负责,身边经常围绕着特种兵。他的任务就是完成爱因斯坦未竟的“统一场论”研究事业。但是六十七岁那年,博士身患肺癌,无法医治。不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