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1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里,四名中国宇航员乘坐青龙号飞向火星,途中受陨石袭击,储水尽失,只好将求生作为首要大事。正好一颗“掠日彗星”路过附近,指令长李志带领大家,将飞船降落在彗星背对着太阳的一面,靠那里丰富的水资源生存下来。由于要在极近的地方穿越太阳,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存希望渺茫,便抓紧最后时间,成为第一批考查彗星的人类。小说里描写了地狱般的太阳环境,以及宇航员们的英雄气慨,在以嘲弄英雄为时尚的当代中国文坛上,《与烈日擦肩而过》是少有的亮点。而促使其激发出这一闪光的,正是包含在情节里的科学献身精神。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杨道永是江苏铜山县的一位青年农民,虽然他不以种地为业,但仍然是没有受过职业科学教育的“圈外人”。他在作品里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科学精神的把握,都与这个身份呈鲜明对比。以笔者的经验,没有受过系统科学教育,但仍然对科学抱有热情的大有人在。甚至,科学精神在他们身上,可能比在专业科学工作者身上有更深的体现。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五章:走出象牙塔——科学社会学与科幻文学(1)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社会学

第二节:科学家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经济头脑

第四节:“科学主义”

第五节:女性、科学、科幻

科幻小说从其诞生之时,就在探索和思考科技对社会的影响。《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116页,杨潇《科幻与跨文化交流》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社会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科学书。钻在科学象牙塔里的人们应该了解一下科学社会学,因为它力求指明科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而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自觉不自觉地恰好成为科学社会学的艺术展示。

科学社会学是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十九世纪后期,马克思、斯宾塞等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都讨论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919年,马克斯韦伯发表了《作为一种职业的科学》,该文分析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自主性,被视为科学社会学的起点。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第一次提出把科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研究方向。1939年,英国学者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外部关系和内部问题,是这一学科的最早专著。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科学事业规模日益庞大,所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迅速提高,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科学界本身的研究,对科学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对国家科学政府的研究,等等。这些也都是科幻小说的题材范围。而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则:科学不在社会之外,不在社会之上,而是社会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小体系。这一原则也正是优秀科幻作品的创作原则:它们都描写了社会背景下的科学。

第二节:科学家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某个时期里,科学被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而科学家也被当成一群圣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只有歌颂,谈不上客观地研究。而随着科学走下神坛,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个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对于以科学家为主要人物的科幻文学来说,描写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工作者是人,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的大部分和普通人无疑。而在他们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莫过于那种无功利的求知欲。在其他人眼里,这种无功利的探索欲望似乎是不可理解的愚蠢。

在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就在主人公身上,描写了这种典型的“科学家动机”。弗兰肯斯坦求学期间,听学者瓦尔德曼讲课。后者歌颂了一番科学前辈的伟大贡献,而这对于弗兰肯斯坦来说就是一种鞭策:我一定要取得更大的、远远超过前人的成就,沿着前人留下的足迹走下去,我一定要另辟蹊径,探索未知的神力,向世人揭示造化的最深邃的奥秘。《世界科幻名著故事精华本》191页,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建功利业的心理古来有之,而科学家对功勋的理解,显然大异于其他人。

凡尔纳和威尔斯两位科幻宗师平素与科学工作者交往甚多,在他们的笔下,科学家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和真实。在《地心游记》里,凡尔纳创造了狂热的李登布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地心探险的过程中有许多次身临绝境,九死一生,但支持他冒险的动机,却不是神秘宝藏或者新殖民地,而仅仅是求知。在《环月旅行》里,巴比康等三个冒险家被射向月球,几乎与自杀无异。炮弹轨道被突遇的小行星改变,不得不飘流在太空,但巴比康和尼却尔这一对冤家却置生死于度外,安然地观测起月球来。以往的文学作品描写了武士或者革命家面对死亡的镇定,科幻小说无疑给这个英雄主义行为的名单上添了一份内容。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罗塞特”这个人物拥有更多的现实色彩。他是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后来迷上天文学,没有人欣赏他,罗塞特就自己进行研究。在十九世纪时代,科学的经济投入还不太多。业余科学家往往能够取得重大进展。罗塞特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发现“加利亚彗星”的人,并且随着它进入太空。在由三十六个地球人组成的加利亚小社会里,罗塞特的形象十分鲜明。其他人都在为返回地球、寻找食物、处理人际关系,搞清周围环境、甚至乘机扩张本国领土费尽心机,而罗塞特只关系这颗卫星本身。他无家无室,毫无牵挂。饮食起居十分简单,如果不是面临饿死,还不会发出求救信,并最终被人们发现。

小说中有一个典型情节:罗塞特想知道加利亚的比重。但他没有最基本的工具:弹簧秤和尺子。他们费尽心机与奸商伊萨克周旋,终于从他那里借来弹簧秤和三十三枚银币:(银币的直径和重量是标准化的。)再经过一番复杂的计算,罗塞特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估算出彗星的比重和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