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0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造巴伦塔的行为,就体现着这种探索精神,而上帝从那时起就不喜欢这种精神的存在。美国作家特德奇昂的科幻小说《巴比伦塔》将这一素材扩展为一篇科幻佳作。整篇作品都在描写古人如何依靠他们那原始的技术,建立这通天之塔。为了更好体现时代背景,受过现代教育的奇昂甚至把故事放在古人的宇宙观下展开,描写了没有力学根据的高塔、石质的天顶,等等。小说中,那种不惜代价,不怕风险,没有任何功利目标,非要看一看“天”是什么样子的探索精神,正是支撑人类科学发展致今的原动力。

如果仅仅描写职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或许也不足以体现这一精神,反而容易使人误以为,探索精神只存在于社会上为数极少的这批怪人的内心。而抒发普通人的探索情怀,似乎更能体现这一精神实质。海因来因的早期短篇《安魂曲》正是科学探索精神在普通人心目中的体现:主人公哈里曼自幼渴望探索太空,然而家贫失学,只好去作生意。赚到钱以后投资于新兴的火箭公司,最终成为亿万富翁。不过,虽然他拥有宇航事业的财富,但由于不具备相关知识,无法作为工作人员上天。又因为年纪渐大,无法通过严格的太空体检,只能看着年轻一代在太空实现自己的梦想。暮年已至,哈里曼变卖了自己的股份,购买同温层游艇进行改装。在两位理解他的失业宇航员的支持下,他违反法律,让自己“脆弱得象金丝雀”般的身体忍受着超强的加速度,终于来到月面,仰望着太空中的地球,平静弃世。在哈里曼这个普通人的身上,洋溢着科学进步过程中包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如果读者本身不具备这种探索精神,而是浸泡在功利心中,便无法理解包含在下面文字里的深刻情感: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双手搓着月球表面的尘土,细细体味着自己的身体在月球上轻飘飘的感觉,觉得很好奇。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之后,他的心终于有了宁静的归宿。身上的伤痛,再也不会烦扰他了。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科幻之路二卷》615页。

这篇作品发表几十年后,美国富翁蒂托以老迈之躯成为第一名太空游客,实现了哈里曼式的理想。但是,不知道有多少我的同胞会对他为此付出的二千万美金感到惋惜:这笔钱能作多少生意呀,却仅仅是为了上天看一眼就花掉!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四章:火在烧——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精神(4)

第五节:科学的献身精神

有探索就有牺牲。在真实的科学事业中,象高士其、彭加木那样为科学事业献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例子并不多见,大部分科学研究还是在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不过,作为艺术作品,这样的故事似乎太平淡了,缺乏戏剧性,所以,展示科学探索事业中的牺牲和献身。便成为科幻小说展示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

其实,在文艺作品里展示英雄主义,这本来就是一个传统。描写战争、间谍活动和警察工作的英雄主义作品屡见不鲜。甚至,象《垂直极限》这样的影片,还描写了体育运动中的牺牲精神。不过,存在于科学事业中的牺牲精神毕竟有其特质,它必须要建立在客观精神、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之上的。以求取知识为目的,而不附带其它任何功利色彩。

在《美洲来的哥仑布》中,主人公驾驶一条原样复制的独木舟,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下海直航欧洲。为的是进行一项“判决性实验”——在没有携带任何科学技术的保障下,仅凭一条独木舟,是否能漂流到欧洲。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威利与暴风、海浪和鲨鱼的搏斗。虽然情节类似,但和《老人与海》之类作品构成本质不同的,正是促使威利进行冒险的动机。

詹姆斯冈恩的《人类之声》也是歌颂科学献身精神的代表作品。这个短篇讲的是,一群美国科学家在一个海岛上建立起监听站,试图寻找外星文明的电波。前赴后继达五十年,到了第五十一年上仍然毫无所获。《时代》杂志的资深记者托马斯前去采访这个监听站,事先便抱着认定其无价值,呼吁社会将其关闭的预设动机。整个采访过程中,一件件富有献身精神的事迹冲击着他:主任麦克唐纳曾经动摇辞职,夫人无法忍受艰苦生活试图自杀,无数学者把一生的创造力消耗在“提高接收器的敏感性能、删除宇宙和地球的自然噪音等工作上……”《人类之声》3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托马斯则一直试图克服这些感人事件的冲击,作出客观判断。但最后,他还是接受了麦克唐纳对监听站精神价值的判断。当然,身为故事的作者,冈恩或许是不想让他的科学勇士们一无所获,让他们在托马斯即将告别之际,收到了外星人反射回来的地球电波。

阿瑟克拉克的短篇科幻小说《地球凌日》更以死亡作为科学献身精神的至高体现。这个短篇的故事很简单:一只人类考察队在火星表面失事,氧气将尽,远在地球的总部肯定无法救援他们。在灭顶之灾面前,最后一位宇航员平心静气地等待着“地球凌日”现象的发生。“地球凌日“指站在火星表面,看到地球从日面上穿过。和必死的命运相比,主人公埃文斯更重视“地球凌日”,为自己是第一个看到这种宇宙奇观的人类而自豪。小说里,埃文思向2084年11月10日致意,因为那是下一次“地球凌日”发生的时间。他在心里向未来的宇航员默默诉说,这段文字里包含的豪情壮志,不理解科学的读者很难去品味它:

“我想你会乘一条豪华的飞船来到这里。或者,你可能就诞生在火星上,而成为地球上的生客。你会知道更多我无法想像的事情。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并不嫉妒你。我甚至不愿同你互换位置,即使有可能那样作。因为我是整个人类中第一个看到地球凌日的人。一百年内,没有人再能看到……”《世界科幻名著精选》63页,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幻作者杨道永创作的《与烈日擦肩而过》(《星云丛书》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展现这种“科学英雄主义”的作品。在这个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