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不应该引入这个惯例。专业科幻杂志起着“标准”的作用,他们这样作,综合媒体或者大众更无法分清其中的不同。在图书经销商那里,《科幻世界》就一直与《奥秘》、《飞碟探索》这两个刊物并列在一起,被宣传为专登奇闻轶事的刊物。笔者认识的不少科幻爱好者也都同时收藏这三本刊物。笔者在主持科幻讲座时,每次都有几分之一的听众提问是围绕种种“神秘现象”的。这都说明,科幻爱好者普遍缺乏区别“真科幻”与伪科学的能力。
国内另有一种现象,是把科幻小说改头换面成真实报导来发表。1989年,阿波罗登月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国内一家杂志在当年第10期发表了一篇《美国登月实况转播中断之谜》,讲述一名美国宇航员为了和平大义,拒绝宣读美国政府宣布占有月球之声明的“英雄事迹”。当时被国内许多报纸转载。可笑的是,文章中介绍的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约翰、哈泼和威尔逊”,而不是现实中的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阿姆斯特朗那句名言:“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了一大步。”被改成“我,哈泼威尔逊,以全人类的名义宣布,月球不属于哪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此话虽然大义凛然,毕竟不合史实。于是有人细查原委,发现那不过是载于美国《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月刊》1989年6月号上的一篇科幻小说。却被人惯以真实历史揭密的名义翻译过来。我们无法得知,译者和编者这样作是出于误会,还有有意地吸引读者。
国内有一本发行量很大的刊物,本非科幻杂志,而是专门刊登“神秘事件”的。在早期,这份刊物上的内容还是介绍真实存在的“神秘事件”,而晚近一些期号上,竟然也出现了由科幻小说改编的非虚构类“神秘事件”。只不过那些被改编的科幻小说比较冷僻,知者寥寥罢了。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三章:伪科学、邪教与科幻文学(5)
第五节:分析与思考
江晓原认为,伪科学具有三个社会功能:娱乐;作为对未知事物的“候补解释者”;安慰心灵。田松《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科幻作者把伪科学题材拿来制成娱乐品,和宣传伪科学本身不同。因为虚构和真实之间毕竟有原则区别。
回溯科幻文艺史,“神秘现象”题材很早就出现其中。即使凡尔纳这样深入理解科学的科幻作家也多少触及到“神秘现象”。在《海底两万里》中,他让尼摩船长发现了沉入海下的大西国遗址。在《地心游记》里,他让主人公朦胧地看到了史前巨人。只不过他的科学素养,使得他在进行这类描写时一带而过,从未把它们作为主题。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别利亚耶夫就创作有《最后一个亚特兰蒂斯人》,开始直接把神秘现象当作主题。到了六七十年代,神秘现象题材在科幻作品里才大量涌现。其中不乏有《ET》、《第三类接触》这样的精品。这也正是各类“飞碟教派”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能说飞碟教派是受了科幻小说的启发,只能说它们共同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到了九十年代,《X档案》更成为“神秘现象类”科幻作品的集大成者。这部长达一百多集的电视连续剧,几乎收齐了当时所有的神秘现象,并且有许多制作者自己的创造。编导采取摩棱两可的叙述方法:主人公穆德倾心于超自然现象,把种种未解迷案都想象为越自然现象。故事的发展似乎也证明他的观点总是正确的。而他的搭挡斯卡利则坚持理性思维,在案件的总结报告中把它们归结为尚未揭示的自然现象。《X档案》里面汇集了魔法、巫术、灵魂附体等情节,其中一些可以说是用科幻包装的魔幻作品。
在中国,六十年代曾有童恩正的《雪山魔笛》,以“野人”为题材。但总体上神秘事件类作品极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神秘事件被视为科普内容,出现在许多媒体上。科幻作家们也纷纷以之为题材。至今,神秘事件类科幻已经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不久前,湖北少儿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国内作者原创的神秘事件科幻小说集。
以笔者的看法,科幻小说可以有两种方式“合理”地触及流行的“准伪科学”题材。一是只把它当成故事道具,并不追究其真实性。比如冯尼格特在短篇《巴恩豪斯效应》里,描写一个特异功能超人,甚至可以用遥控的方式毁灭全世界的武器。那是一篇幽默讽刺小说,特异功能在这里只扮演道具的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将伪科学题材放入严格的科学检验程序中。比如,卡尔萨根在《接触》里,为寻找外星人的过程设计了严密的科学程序。王晋康在《三色世界》里,为研究特异功能设计了相应的科学程序。对于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来说,他不会声称世界上绝不存在外星人或者特异功能之类的现象,而是认为:迄今为止那些外星人或者特异功能案例无一通过了严格的科学检验。在这两部科幻小说里,严格的科学检验是其与伪科学题材区别的标志。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创作的《死亡区域》。这部写于六十年代的科幻恐怖小说,详细描述了当时美国“飞碟教派”的种种表现。主人公约翰尼成为植物人后,他的母亲承受不了精神打击,加入了一个又一个荒诞的飞碟教派,甚至变卖家财和其他信徒一起等待外星上帝的光临。小说里又描写了一家“神秘现象类”杂志的编辑的丑态。作者对于这些社会现象的认识既是正确的,又是深入的,那嘲讽的笔调让读者很清楚作者的思想立场。但同时,主人公约翰尼又拥有真正的特异功能。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时,如何在真与幻,虚构与现实之间把握好“度”,《死亡区域》是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文本。
为什么人们对伪科学抱有那么大的热情呢?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写下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当今许多人之所以迷恋伪科学的注脚:我想,如果科学巨匠们是在探求永生和超自然社力的奥秘,那该多带劲儿,这种观点虽属虚妄,毕竟摄人魂魄。而眼前的情况却完全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