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大战》第一集开始部分,一艘“歼星者”星际战舰追逐起义军飞船。它缓缓地从上面入画,一点点展示它的巨大,这个镜头持续了十四秒,才出现它的尾部。除了技术之巨大外,对比前面攸然飞过的起义军小飞船,这个镜头也体现了银河帝国拥有一个令人压抑的,专制的力量。所以导演才让它从上面入画,以取得泰山压顶之势。
同年诞生的《第三类接触》中,也出现了充满天际的庞大飞船。由于它以美国的魔鬼山为参照物,所以更显其大。到了《独立日》中。遮天蔽日的外星飞船更是直接渲染了恐怖。
巨型建筑,也是科幻片里喜欢展现的对象。《第五元素》、《星球大战前传》、《机器战警》、《银翼杀手》里,高耸入云的巨型建筑都是必不可少的风景。《我、机器人》《摩托车天大楼失火记》甚至把它当作主要的情节背景。
将技术表现发展到极端,某些科幻片完全无外景。比如《异形》、《撕裂地平线》等等,情节主要发生在宇宙飞船内部,也就是从头到尾使用摄影棚搭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导演、美工只是反映背景的具像性,而不考虑其美学性质,那么将会令观众审美疲劳。所以,突出技术中的美,是科幻片的重要美学特色。
以《异形》为例,绝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一艘飞船上。于是,这艘飞船里面,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舱室,被布置的明亮、简洁、宽敞,异形脱逃后,则隐蔽在昏暗、复杂、狭窄的机械舱、动力舱等处。后者从黑暗中出发猎杀前者,便是这种色彩布置所要体现的内容。
又比如《撕裂地平线》,里面的飞船内景,据说是将一个教堂的内部装修拍摄下来,然后通过电脑变形制造的。制片人不是花不起钱搭内景,而是这个变形的教堂充分体现了这部影片的悬疑特点。教堂本身是一个施加精神影响的场所,建筑式样和内装修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撕裂地平线》的内容,则是一艘飞船对内部的人进行精神控制。两者在意义上有极大重叠。
如果对科幻片接触不多,很可能只记得其中有造型奇异的飞船、超现代的武器,等等。笔者准备从下面三点介绍科幻中的技术之美。
第一,科幻片怎样将现有技术成果拍入电影。
在科幻片《接触》中,主人公在一个阵列式射电望远镜基地里长年坚持寻找外星人的信息。这些望远镜仿佛人类的耳朵,竖起来倾听宇宙的声音。拍它们并不难,把它们拍得美,就必须要有高标准。从哪个角度?怎样的光线?影片中经常出现夕阳下的望远镜,主人公坐在附近的山坡上沉思。这些望远镜、主人公,都显得很孤独,合在一起,象征着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孤独,以及渴望打破这种孤独的意愿。
在《007之黄金眼》的开始部分,邦德用蹦极手段,从一个水坝的顶端一跃而下,降到底部。导演不是随便找一座水坝,而是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坝来表现这个一跃而下。怎么拍出它的高?并且用它的高来衬托主人公的勇敢?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艺术问题。在这一集的结尾,主人公和对手在天文望远镜上格斗。那又是真实的一个科研仪器。
在《The final countdown》《碧血长空》里,观众甚至能看以或许是世界电影史上使用过的最大的道具——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它穿越时空,回到珍珠港事件的前夜。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4)
二、以审美为基础的技术设计。
在许多科幻片里,科技道具的设计完全不必考虑其科学现实性,而只需以审美为出发点。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了科幻片在“技术美”方面的追求。线路、管道、轮轴、手柄、梯架、液压器件、流线形……这些构成了现实中整个技术体系的外观特色。不可否认,所有这些器件都有实际作用,但它们或多或少,也渗透着一些文化方面的因素。
而有那么一些科幻电影,编导着力构造一个异样的技术体系。它或者属于未来、或者属于外星,于是就回避了写实的需要。更多地从美学角度,而不是逼真程度上来考虑。
在科幻电影中,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技术体系,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此稍加介绍。
1、《超人》中的“晶体技术”。
超人克拉克来自“氪行星”,他的母族远比地球发达,发达到我们根本不能理解他们的技术产品。那完全是一些晶体:半透明的白色,小到手握,大到居住着成千上万的人。运载婴儿克拉克来地球的飞船,只是一个大号的水晶摇篮,却能够越过无数光年的宇空。囚禁三名叛逆的,是一个巨大的水晶板,似乎可以看作一个超维度时空的入口。但更具有水晶板的特点。它在宇宙中漂流到地球,被一颗核弹击碎。
克拉克长大后,用父亲留下的水晶棒在北极搭建了基地。那个基地完全是水晶棒施展神力,用冰晶作材料建造的。
2、《众星之门》里的“古埃及风格”
在《众星之门》里,一个外星人一万年前来到地球,将古埃及人作为奴隶,同时也把他们带入文明社会。这样,现实古埃及的建筑和美术风格,只是对这个外星人技术的仿制。当然,这是影片的逻辑。反过来在影片里,编导便将古埃及文化符号和超级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金字塔形的宇宙飞船、权仗形的武器、古埃及风格的自动面具、手饰形的杀人工具,等等。当然,影片里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刻满了象形文字,古色古香的“众星之门”。
3、《蝙蝠侠》里的“玩具风格”。
虽然许多科幻片都有些孩子气,但刻意突击玩具风格的,非《蝙蝠侠》莫属。蝙蝠侠生存的“哥咸城”,并没有具体的方位,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而蝙蝠侠的敌手们,又通常是小丑、演员,生活在游戏氛围中。双方使用的先进武器,往往是儿童玩具的扩大化。
4、《黑客帝国》中的“海洋生物风格”。
《黑客帝国》中,母体除了在虚拟空间中囚禁人类的灵魂外,在现实空间里还有自己的机器军队,来进攻人类的肉身。那是一只水母大军。从第一集里的几只水母,到第三集里的十万只水母,相信它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吧。除了水母外,影片中还有蟹形等机器,都是模仿海洋生物的。
5、古罗马风格的《星战前传》
与《星战正传》不同,新近完成的《星战前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