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3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题材很“虚”的时候,要将它表现得“实”一些。这是否真得是个规律,是否属于普遍规律。笔者不敢妄断,只能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在本书第四卷《科幻文学的艺术规律》里,笔者已经介绍了科幻小说的类似创作规律,就是题材上追求虚幻,而手法上追求高度地写实。对于影视来讲,这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影视画面是具像的。在科幻小说里描写异物、非人角色,未来世界或者外星世界,细节描写固然也很重要,但文字不需要面面具到。而在电影里,假如编导要拍摄一个虚构的世界,象《银翼杀手》中的未来洛杉矶,或者《第五元素》里那个公元2300年的世界,他必须全方位地构造出这个世界的建筑、车辆、居室内部,家俱陈设、广告、人们的服装发型、在《2001太空漫游》、《异形》等电影里,制作者必须构造出一艘太空船内外全部的形象:结构、发动机、天线、出入口、连接处、所有这些都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2)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在第四卷里,笔者分析了科幻文学的一个特色:与主流文学恰好相反,许多科幻作品旨在通过人物和情节展示环境,一个幻想的环境。环境是主要描写对象,也是读者想了解的主要对象,而人物却成为展示这个环境的线索。许多时候,他更象是导游。只不过是无意识的导游。科幻电影也有如此表现,并且更为突出。因为要在电影里展示的幻想环境必须巨细糜遗,难度更胜于小说。

幻想环境的展示,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古装电影:它们都是远离现实的背景,都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幻想环境比古代环境更难于展示,就在于它没有历史资料作依托。展示一个古代环境,主要靠“再现”能力。而幻想环境的成功与否,靠的是“表现”能力,是整个剧组从编导、美工师,到具体道具制作员全体的想象力。

本节里,笔者介绍几个展示幻想环境的成功例子。

在《两百岁人》中,主人公安德鲁服务一家几代人,长达两百年。开始部分,时代背景属于当代。结尾部分则是200年后。怎么样展示这个200年的跨度,成为这部影片的主要特点。

在《特警判官》中,科幻艺术的“城市风格”得到充分体现。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巨型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单体建筑物)里面。城市是现代的、科技的、富足的、眼花缭乱的。巨城外面则是荒漠,连一点绿色都没有。从《银翼杀手》开始,科幻片就逐渐学会了在银幕上制造巨型城市的景观。

《水世界》是一部“灭世题材”的科幻片典型。这部影片可能是世界电影史上陆地画面最少的电影。只是在影片结束的十几分钟里,出现一个荒岛。一部完全以海洋为舞台的科幻片,成为《水世界》的奇迹。

《回到未来》里面出现了四个时代:50年代、80年代、十九世纪、二十一世纪。而地点则没有变化。如果展现不同时代的同一座城市,并且要随着情节不停地穿插。《回到未来》给了我们极好的借鉴。

至于《星球大战》的全方位描写的外太空世界,更是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有趣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拍摄的三部正传里,背景中的线条和色彩很单调,通常是大块的单色,甚至没有哪个画面里出现过文字符号。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拍摄的前传,线条和色彩丰富了许多。甚至出现了类似日文的文字。我想,并非卢卡斯在二十年里改变了创作思路,或者忽然明白了要求写实的道理。而是当年的技术条件,限制了他全方位地塑造一个外星世界。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3)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科幻电影并不排除传统的自然风光。在科幻电影中展示自然美,要注意自然风光和情节本身的统一。这些在其它类型片中也是一样的。但科幻片由于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构建自然景观,因此,在这方面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中,天行者阿纳金和在纳布星上恋爱,许多场面完全是追求美学效果。整个纳布星被卢卡斯设计得宛如古典油画,这和整个电影的古罗马美学风格是协调的。在这些画面产生时,多半配合着抒情风格。

影片《超时空危机》是一部“太空哥特式”电影。一艘封闭的飞船、一个超能力的邪恶的异人。故事本身并不新颖。但编导将它设置在一颗蓝巨星的光芒下。整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在这种诡异的、幽暗的兰光下发生。似乎是地狱的入口。这个布置完全体现着美学方面的追求:宇宙中确实有蓝巨星存在,但它又恰好可以突出影片的悬疑风格。“蓝巨星”在宇宙中远少于“红巨星”(《超人第一集》开始时,氪行星便毁于一场红巨星爆炸。)。作为故事背景,更是微乎其微。

在《深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情节,发生在几百米深海里。那里幽暗、光线朦胧。而这也与电影的悬疑风格相一致。

第四节:技术之美

传统美学的基本是自然美。电影诞生几十年里,自然美也是它最重要的美学基础。而科幻片恰恰颠覆这一基础。作为一种城市的、工业的、科技的、向前的艺术,科幻从来都在颠覆以乡村、农业、传统为主体的旧美学。电影银幕只不过是它的一个新阵地而已。

如果观看科幻片,再比较现实题材的电影,我们会发现,自然风光在科幻片中的比例远少于现实题材电影。当然,某些外星背景的科幻片刻意展示自然风光,如《星河战队》,但那些从地球上取到的外景,在影片中只代表外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美。所以,科幻片在处理传统自然美方面并不擅长,甚至不去擅长。

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建筑时讲到:“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压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影视美术设计》88页,吕志昌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科幻片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种作法,但却展示完全相反的精神内容:它们制作巨大到超越想象的技术产品,来体现人类科技力量的巨大,甚至,科技的冷漠。

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