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11 英文 字 5个月前

到作者的情况下,几位北京、上海少儿报刊的编辑自己上阵创作。这种局面自然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于是就“抓来”一些科普和儿童文学作者进行培养,戏称为“抓壮丁”。这样便形成了一支不大的科幻创作队伍。这一时期的主要作者有郑文光、迟书昌、童恩正、叶至善、赵世洲、郭以实、王国忠、杨子江、嵇鸿等人。

虽有晚清科幻和民国科幻肇始于前,但那些作品当时被尘封在历史文献中,直到八十年代初才逐渐为人们挖掘出来。新中国第一代作者几乎没有人读过这些作品,更不用说吸取其营养。他们大多是从凡尔纳、威尔斯、伊林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开始创作的。

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少儿科幻,或者科幻故事。因此,不仅主人公多选择少年儿童,用儿童视角来写。而且文笔浅显、结构简明,不涉及复杂的成人世界。理解这些作品要考虑它们最初的发表园地,很难说它们就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水平。

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普遍充满朝气,既受当时蒸蒸日上的社会大环境感染,也是因为大家对科幻这样一种新文学样式抱着很大的探索兴趣。乐观主义、科学至上是这些科幻小说的基调。不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放不开手脚,不敢涉及深而远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精神。同时,极左影响在作品中也有表现,产生了诸如《共产主义畅想曲》等大跃进式的科幻小说。

同时,“惟科学主义”倾向也普遍出现在那时的科幻小说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是许多科幻小说的主题,认为只要科技进步便可解决一切问题的倾向非常普遍。这方面首先是受了当时工业化初期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时,建立高大的厂房、竖起黑烟囱,开挖巨型水利工程等等,都是整个社会热衷的事情。具体来说,这些作品也是受到当时苏联科幻小说的影响。那时,苏联科幻小说充满了“融化北极冰层”、“改变远东气候”、“拉直鄂霍茨克海等温线”之类的故事。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环保问题则完全不在作者的考虑之内。而当时西方科幻中已经萌芽的反科学思潮,更是不可能存在于中国科幻文本里。

新中国科幻启动时期的另一个问题,是最初的科幻作者基本都出自科普作者阵营,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发表于科普报刊上。这一现象不仅不存在于欧美科幻文学史,也不存在于台湾、香港的科幻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前苏联,也没有一边倒地由科普作家来创作科幻。

而“科学文艺”概念的引入,更对大陆科幻小说的发展造成了复杂的影响。“科学文艺”是现在主流文学界人士极少接触的概念,但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它是五十年代从苏联科普界引入的,“原来的意思是指伊林式的为儿童写的文艺性科学读物(《科学文艺小议》郑文光,《人民文学》1980、5期 ) 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如今被确定为“反映科学内容、提倡科学的思想方法、歌颂科学业绩、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作品。包括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幻想小说、科幻散文、科学小品、科学寓言、科学诗、科学相声、科学谜语等多种体裁。”《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7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月出版。

事实上,虽然直到今天,中国科普作协里仍然有“科学文艺委员会”的机构设置。科普学术刊物上仍然会看到有关“科学文艺”的文章,但这一概念在社会上毫无影响,它里面包含的大部分体裁均已名存实亡。而拥有自身强大生命力的科幻文学却并不应该划归到这个大概念下面。

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品有本质的不同:在科普作品里,科学是内容,艺术是形式。艺术为科学目的服务。在科幻文学里,文艺是内容,科学是形式,科学为艺术目的服务。(具体分析详见本书四卷《科幻文学艺术规律》下卷)但在当时,人们普遍混淆了科普与科幻文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名不正、言不顺,这一混淆在科幻文学相对弱小的时期还不构成严重问题。但在日后,却使得中国科幻在割断科普脐带,寻找自身定位过程中付出了重大代价。

文革前,中国大陆涉及科幻创作的作者有二十多位,除迟书昌为天津作协专业作家外,其他人基本上都从事业余创作。他们在科幻方面只是偶有尝试。创作总量不及百篇。最长的作品只有三万多字。由于晚清科幻和民国科幻并没有被继承下来,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中国科幻文学真正的萌芽时代。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后来中国科幻文学的主力作家,都是在这时开始他们最初探索的。当时有不少作者,如叶永烈、肖建亨等都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试图将科幻创作的水平迈上一个台阶。但所有这些长篇都未及发表,便被文革所打断。

据刘兴诗回忆,直到一九六六年五月份,仍有科幻小说在报刊上发表。正在中国科幻文学于寂寞中播种的时候,文革象楔子一样楔进了中华民族的当代史,割断了许多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弱小的中国科幻文学种子就此在土壤下睡眠了十年之久。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四章:激情燃烧的岁月(2)

第二节:早期代表作家

当时,天津的迟书昌(1922年2月13日——1997年2月5日)是一位主力科幻作家。迟书昌1922年出于于哈尔滨,曾经到日本留学。1955年,迟书昌在某编辑部任抄稿员,正好抄写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译文,被其魅力所吸引,尝试自己创作小说。

奇_书_网 _w_w_w_._q_ i_ s_h_u_9_9_ ._ c_ o _m

在编辑叶至善的指点和修改下,迟书昌发表了处女作《割掉鼻子的大象》。随后又发表了《起死回生的手杖》、《大鲸牧场》、《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等科幻小说。成为那个时期创作量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

迟书昌的小说涉及多门自然科学前沿,而以生物学为长项。代表作《割掉鼻子的大象》描写了刺激激素分泌的生物培育技术。《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描写了从鲶鱼体上提取润滑剂的设想。《大鲸牧场》更是直接描写鱼业的发展。他的作品似乎也可以间接看到物质匮乏时期的影响: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