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影响力的体现,毕竟批评也好过默默无闻。
顾均正在中文科幻小说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些作品构思精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且有许多惊险小说和悬疑小说的成份。如果不是限于当时条件,只能在少儿科普类刊物上发表,他本可以将它们写成长篇作品。以《在北极底下》为例,这篇作品的立意已经和当时的世界科幻主流没有差别。小说中试图改变地磁极的阴谋家卡梅隆,和《垄断雷电》(英国科幻作家格里菲斯著)中的卡尔弗特、《空气贩子》(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著)中的贝利属于同一类型。可以说,顾均正在三四十年代的背景下,已经将中文科幻提升到了当时科幻小说的世界水平。
顾均正的这一成就,直到六十年代后才被香港的倪匡突破。而大陆科幻作家则要晚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现了在文学上更成熟的作品。颇为不解的是,五十年代,中国科幻第一次大潮兴起时,当时作为科普出版社编辑的顾均正并未参与其中,甚至对自己曾经写过科幻小说也不作宣传。还是叶永烈在八十年代初,从故纸堆里把这些作品翻找出来,才免于逸失。顾均正为何如此,成了一个疑问。
不仅笔者对此不解,1988年希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儿科普作家传略》中,为顾均正作传的唐锡光就说:他写过《和平之梦》、《伦敦奇疫》、《在北极底下》等科幻小说。这是他的尝试之作,很成功的,不知为什么后来他没有再写。(见该书43页)这个疑问只有等有情人来破解了。
(小花絮:顾均正的孙子顾备现定居新加坡,并组织了当地最有影响的科幻社团。可谓有家学渊源。)
第三节:其它科幻成就回第三章
民国肇始,“赛先生”与“德先生”一起,成为蒸蒸日上的朝阳文化形态。学习科学不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转而成为青年学子晋身的正途。而中国文学也经历千年未有之剧变,开始了白话文时代。民国时代的科幻小说在这个大背景下,延续着清末科幻的尝试和创新。
由于在中国本土没有渊源,翻译世界科幻名著仍然是这个时期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内容。凡尔纳、英国作家威尔斯(kxs51.com)、柯南道尔 (ArthurConanDoyle)的科幻小说陆续被翻译进来。1917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茅盾翻译了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巨鸟岛》,译名为《三百年孵化之卵》。
后来成为政协常委的香港著名实业家安子介,在二十六岁时,曾经和艾维章一起,翻译了美国科幻作家塞尔维斯的小说《第二次洪水》。两个人边翻译边创作,添入中国人角色,并让他成为重要人物。最终将这篇翻译小说发展成一篇“混合作品”,出版时中文名称《陆沉》
当时,外国科幻艺术全面进入中国。不仅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科幻美术也是在那个时代被引进的(详见五卷、七卷有关章节。)
1942年,纯文学大家许地山在《大风》半月刊发表了科幻小说《铁鱼的鳃》,它也是这个时代极少数的科幻闪光之一。《铁鱼的鳃》以潜水艇中的氧气提取装置为科幻创意,反映了旧中国科学家报国无门的悲剧处境。
无论晚清时代还是民国时期,科幻小说创作基本处在探索阶段。甚至“科幻小说”这个中文名字也不曾存在。作家们对这种文体也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更不存在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科幻作家群体。但就是这些个别作家的零星作品,单从科幻文学这一门类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直到七十年代末,这个高度在大陆才被后人翻越。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四章:激情燃烧的岁月(1)
四章前言
第一节:初潮浅述
第二节:早期代表作家
四章前言
中国科幻文学新的一页,和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同时掀开。1950年到文革前,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次科幻文学的小高潮。虽未掀起很大的风浪,但为第二次科幻高潮打下了基础。本章里,笔者先介绍第一次科幻高潮的概况,然后介绍一些早期代表作家。
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流传下来,并散见于许多科幻文集里。《中国科幻世纪回眸》第二卷《古峡迷雾》(叶永烈主编,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是其中最全面的一个集子。另外,一些当时的代表作家,如郑文光、童恩正、迟书昌等后来都出版过个人作品集,也收录了一些当时的作品。可供参考。
第一节:初潮浅述
新中国建立以后,战乱终止,百废俱兴。中国开始了一次工业化的高潮。普及科学技术成为强国之梦的重中之重。社会环境迅速稳定,给了文化事业恢复元气的好机遇。同时,文学界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流地位,提倡“干预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完全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科幻文学自然不受重视。于是,它在儿童文学、科普创作的园地里悄悄地萌发、成长。
科幻译作仍然是这个时期的开路先锋。与先前不同的是,除了凡尔纳、威尔斯等西方科幻先驱的作品被继续大量译介外,前苏联科幻小说被大量介绍进来。这些作品对科学价值的重视,对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捍卫,很容易引起当时读者和作者的共鸣,并且成为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学习的榜样。1956年6月,前苏联作家胡捷的《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更给中国科幻作家提供了理论上的营养。
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有一位造诣高超的科普作家,名叫伊林。笔者没有找到他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的记录,似乎主要以科普作品见长。但在当时,他却是许多科幻作家的学习榜样。郑文光、刘兴诗等作者都曾经提到伊林对他们的影响。如今,此人及他的作品已经远离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但在中国阅读史上,他曾经有过卡尔萨根一样的地位。
1950年,张然在天津知识书店出版了《梦游太阳系》,这是可以考证到的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当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第二个月亮》,鲁克发表《千斤田》。1955年,郑文光又发表了《征服月亮的人们》、《从地球到火星》、《太阳历险记》等三篇作品,这些都成为新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性作品。
当时,一些编辑热心于发展科幻小说这株幼芽,在一时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