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5个月前

斯皮尔伯格》376页,海南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虽然这段文字仅涉及一个主要的科幻题材,但巴克斯特作为“外人”作出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切中要害的。

受其影响,一些主流文学作家纷纷尝试写作科幻文学。代表人物包括沃尔夫、马尔兹伯格、多索依斯、埃芬格等。这股潮流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幻小说的出版已经由比主流文学更困难,变得比主流文学更容易。在某些年份,单本科幻小说的稿酬曾经创造过美国出版业的纪录。

另有一批通俗文学作家也习惯于采用科幻题材。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如《死亡区域》等就是科幻小说。这部作品中大量描写了六十年代邪教在美国流行的社会现实,许多情节对于经历过伪气功和XX功之祸的中国读者来说都是似曾相识的,很有参考意义。同样喜欢采用科幻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家还有华莱士等人。这显示了一些科幻题材在美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受众面。

但是,科幻文学在美国正统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影响力仍然不够。1980年,美国文学的最高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授予弗雷德里克波乐的科幻小说《杰姆》。但在文学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压力下,次年便将科幻小说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不过,在商业文化发达的美国,科幻作家们倒是能够承受这种失落感,他们团结一致,从其它渠道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受影视传媒等力量的冲击,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的主流文学影响力都在下降,不能赢得主流文学的青睐,变得多少不那么重要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科幻文学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军事科幻、女性科幻、传奇冒险科幻等单独的种类。这是由于创作数量增加后,作者和读者都有了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也是科幻文学走向更专更精的标志。

就更广泛的科幻艺术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这种更为通俗的媒介代替了小说单行本,成为向全世界普及科幻的主体。在科幻影视压倒性的影响下,科幻小说的出版倒不那么引人注目了。许多科幻作品是在被搬上银幕后才为人所知的。这一点与其它文学品种的境遇并无不同。

正是由于全世界主流文学都呈现退潮的趋势。科幻文学从这个领域获得的艺术滋养日渐枯竭。象新浪潮运动那样的文学新尝试不复再现。

1991年,美国科幻小说图书的出版数量达到历史高峰,而后就逐年下降了。当然,这与多媒体的发展导致整个出版业的不景气有关系,但也是科幻创作活力缺乏的重要体现。新题材很少涌现,旧故事不断翻版,从一些“双奖”获奖作品来看,美国科幻小说变得越来越晦涩,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正重新逃回纯科幻迷的小圈子里。

八十年代以后,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老作家突然回归,为他们那些先前的名著出版后传,甚至后传的后传。但据知情者介绍,其中如《2010年太空漫游》、《拉玛的回归》等都是捉刀代笔之作。新作家则走上游戏式的写作路子,作品随意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而想象空间和社会责任感远不及先代作家。可以说,英语科幻悠久的传统成了目前英语国家科幻创作的桎梏。

自古及今的文学,已经衍化出多种相对稳定的母题、原形和模式,不管后人怎样挣扎,也难逃其笼盖,也许,人类生活就是这此模式组成的,也许,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推翻这些模式,总而言之,这些模式未必是不可取的。《思潮与文体》437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进入八十年代后,技巧上的精雕细刻取代了新异题材的大面积涌现,成了科幻文学的主要趋势。

毕竟积累深厚,在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衰落的同时,美国科幻当然也会出现了一些亮点。在八、九十年代的英语科幻天地里,米切尔克莱顿一柱擎天,成为主导式作家。1970年,克莱顿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安德洛默达品系》(中译本名为《死城》)。《死城》描写了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带回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一个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这个题材在当时来说就已经不新鲜了,但克莱顿一方面能够把丰富的科技知识融入作品的情节中,另一方面极善于讲故事。《死城》于是一炮走红。

这部小说确定了克莱顿的创作风格,那就是专业化地翻新旧题材,把这些粗糙的老故事用细致的文学技巧重新描写。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克莱顿接连发表了《双脑人》、《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科幻文学的传统题材,但是克莱顿将它们写到了先前科幻作家不能达到的精深程度。可以说,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科幻文学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一步,竖立起更高的专业“门槛”,进一步剔除科幻文学的业余色彩和草莽气氛。

另外,克莱顿与好莱坞相交密切,本人曾经担任过制片人和导演。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从《死城》开始,他的科幻小说多半都被搬上银幕。尤其是《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在全世界人为地掀起了一个恐龙旋风,将这些体形并不优美的古生物变成了许多国家孩子们手里的新宠物,堪称娱乐业的奇观。九十年代后、克莱顿相继出版了《神秘之球》、《重返中世纪》等作品,也基本上都被搬上了银幕。

克莱顿的作品完全不再有黄金时代过于遥远的时空背景。他所创作的全部科幻小说都发生在当代,并且能够指出非常具体的地点。实际上,这种从现实背景中发展出超现实情节的写法,比一开始就设定遥远时空背景的写法更困难。一片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克莱顿坚持要在“画面”已经很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添上传奇性的几笔,这反映了作者真正卓越的想象能力。应该说,比起新浪潮来,克莱顿的这种思路是对黄金时代科幻小说主要缺点的更为有价值的改变,也是科幻文学比较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由于非常接近现实,克莱顿的作品甚至能够敏感地反映时代特征。比如在创作《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