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的科幻作家不敢碰这类题材。
有趣的是,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受这篇小说启发,真的编写了一个作诗的程序。有兴趣者不妨和他切磋一番。
留学生作家北辰在《未来诗歌大赛》中,也描写了电脑写作的故事:一场发生于未来的诗歌大赛,印象派、颓废派、意识流争相上台,胡吟乱语。观众都不买账。终于有一位参赛者朗诵了一首清纯质朴的诗。大家把赞美都投向这首诗。结果参赛者却说,诗本来是由一台电脑按程序写的,自己只是读一读而己。
在《高烧290度》中,大陆作者潘海天另辟蹊径,借电子诗人反映了文理知识体系的差异:“智能数学型机器人”本来是为计算数学难题而被创造出来,但一个不懂数字的人随意给了它一个不可解的难题,导致机器人过载,热到华氏290度,却无意于获得了作诗的能力,甚至能够“能够吸引中文系的女孩”《科幻大王》2003、七期。
第三节:有关文艺的其它畅想
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们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也给了科幻作家们想像的空间。在《诗才》中,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设想了莎士比亚如何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一架时间机器把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带给作家本人,莎翁受此启发,开始自己的创作。在“时间旅行”一章里,我们知道这是个封闭的时间悖论。
王晋康也在《时间旅行》三题中,让时间旅行家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亲睹瞎子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那一刻。
前不久,著名作家莫言在采访时告诉记者,他计划和朋友合作,搞一本铅印的书。莫言说,如今的电脑排版和印刷虽然方便,但印出来的书怎么也没有过去铅印书那么厚重,扎实。言语前充满了怀旧之情。
到了科幻作家笔下,这种“怀旧之情”被放大了许多倍,并推延到了未来。六十年代,当电脑还没有在美国普及的时候,阿西莫夫就写下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多么快乐》,讲一个生活在三个世纪以后的孩子,从小就是电子媒体的包围中长大。有一次,他偶然从小朋友家里看到一件传家宝:一本真正用纸印刷的书。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作者把大量笔墨用在描绘了我们的这位后代,在面对一本真正的书时所产生的惊讶、感慨和惆怅之情。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5)
第五章:社会其它领域
E五章简介
第一节:人口危机
第二节:管理
第三节:体育
第四节:时尚
E五章简介
除了上面那些话题,科幻作家们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自己的想像力。由于这些题材比较少见,所以集在本章里一并介绍。第一节:人口危机曾经是一个热门题材,现在可能要作相反的理解。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会在未来消失掉。时尚这个话题出现在科幻小说,说明科幻作家并不只是关心干巴巴的公式定理哟。
第一节: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曾经是科幻作家们热衷的题材。1968年,英国作家约翰布鲁纳创作了《站在桑给巴尔岛上》,成为人口危机预言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不远的将来会出现的人口爆炸,它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发达的美国到贫困的非洲。小说恢谐地写到,如果一个人只需要一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间,全世界的人倒可以站满在桑给巴尔岛上。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有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使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于是,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另一种人口危机。中国科幻作家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中,便描写了富裕的日本正在变成一个缺乏孩子的社会:
日本人口负增长已经出现了三十个年头。生育指数目前已经降到0.31,也就是平均每三个家庭还不足一个孩子。为驱散这种沉沉暮气,日本政府没少下力气。比如为愿意生育的夫妇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每年首相和各县知事们都要亲自接见一些愿意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如今,“英雄母亲”的标准已经降为两个孩子就行,据说双胞胎的母亲很快也会拥有成为“英雄母亲”的机会。
第二节:管理
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有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名叫《奇葩怒放的沃土》,描写了一次发明创新奖的评奖活动。一个个发明家带着自己的发明走上主席台向评委和听众介绍,都是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新玩意。如珠穆朗玛索道、步行机、思维传感,等等。但最后获大奖的,却是一位发明了“系统化管理方法”的老学者。理由是,没有他的这套管理方法,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大幅提高,所有这些物质的发明创作也无从谈起。这篇小说反映了体制改革初期人们的热盼,以及“三论”在中国的流行。
第三节:体育
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没有躲过科幻作家的好奇心。早在1911年,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8、16--1967、8、19)就在其全景式的未来预言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中,预言了夜间体育比赛的情形:
“白天,太阳当空。因为阳光刺眼的缘故,有一支球队总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但是在晚上,在头顶上方强大的固定灯光的照耀下,每支队伍所处的位置都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第一场夜间体育比赛于27年后出现在棒球场上。
六十年代,前苏联作家伊果里创作了短篇《足球迷奇遇》。小说描写了一个俄国人来到某狂热于足球运动的南美国家。到处都是电视转播的球赛。可是,在一个小酒馆里,老板偷偷地告诉他,其实这个国家里已经没有真正的足球比赛了。由于球迷们都爱在家里看球赛传播,俱乐部的收入越来越少,球员能力下降,吸引力也下降。于是俱乐部们只好将球员们的动作输入电脑,靠电脑合成复杂的球赛过程。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虚拟的足球赛。
如今,南美国家的球迷倒是仍然前往体育场看看球,不过,如果你走上大街,从那些游戏厅里看到电子游戏“FIFA”的影子时,是否会想起伊果里当年的预言。
前不久,长距离游泳高手张健的壮举轰动了整个中国,而科幻作家的笔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