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4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北道的低配削弱版,或者皇帝发话,说这是乞丐版的,你不要多想。

  这可能不多想吗?薛大鼎怕不是以为皇帝要卸磨杀驴,在河北道官场搞大清洗。

  所以康德这才张口发言,说了一句底下的人都讲行中书省,不讲行尚书省。这也是为了提醒李董,就算要放权搞事,也得看底下的人腰板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么大的力气。

  薛大鼎修路修得飞起,野心肯定也见涨,但薛大鼎不会野心大到每边。他不是房玄龄,更不是杜如晦,才能是有的,但薛大鼎起家靠得是薛氏,扬名靠得是“官声”,业绩靠得是张德……

  薛书记,终究是个很小心的传统官僚,只是个人比较进步,也敢于进步,但也就到此为止。

  “这几年渤海修路,着实历练出来一批人才。薛大鼎攒下这些家底也不容易,若能促成大事,倒也甚好。”

  李世民悠哉悠哉地说着话,康德认真听着,现在皇帝是打算把工部削弱,这几年最火热的业务,就是修桥铺路港口码头,可以说膨胀到不行。早年皇帝精力旺盛的时候,工部的顶头上司,是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丞,调教工部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训狗一样的训。

  只是现在精力不济,哪怕老婆出来办事,长孙皇后对于各部门的把控,不可能像李皇帝这样精细入微。很多时候,长孙皇后主要是靠“诱之以利”。

  威权上,是很明显在削弱的,底下重臣固然也会惧怕,但更多时候,就是哄着捧着,念叨两声“女中尧舜”,估摸着能吹到李皇帝撒手人寰的那一天。

  等哄得女圣陛下忘乎所以了,瞎糊弄就是正常操作。

  裴寂也想这么干过,他凭得是跟李渊的关系,可惜被李世民一巴掌呼过去,直接呼死在羌人的地盘中。

  “有弘文阁诸公在,想来朝中诸事也会顺当。”

  “但愿吧。”

  听了康德的话,李世民随口应了一声,改制之后,宰相名存实亡。好处显而易见,集权在手。

  坏处也很头疼,因为六部更加直接地和君王沟通,随着君王的统治手腕松懈,六部权力自然而然地膨胀。

  加上还有武汉这个奇葩在,中低层还有去处,也就让那些少了敬畏的官吏们,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意思。

  肢解工部,不过是各取所需,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李世民也不是没有想过,是不是薛大鼎“投其所好”,这才选择这样干,带着河北道的老部下们,和内官们一起升官发财。

  不过想也是白想,皇帝只看结果,过程如何,不重要;初心本心如何,也不重要。

  论迹不论心嘛。

  帝国的长治久安,注定是空中楼阁,这一点,李世民心知肚明,不论何种尝试,都不过是为了“减缓”帝国覆灭那一天的到来。

  只不过,某条江南土狗却告诉他,你越是想着去“减缓”,最终的结果,都是加速那一天的到来。

  想想都气,可气也没用。

  “张德已经到了汝州?”

  “在郏城县,郏城县令源宝乃是前长安令源坤罡之侄,也算是有旧。”

  “他倒是走到哪里,哪里便要热闹。”

  “皇唐祥瑞,散财童子嘛。”

  “嗯?哈哈哈哈……”

  李世民听了康德的揶揄,击掌笑道,“你这张嘴,倒是会说。”

  康德只是跟着乐,却没有继续说。

  对张德,李世民现在相当的淡然,怨恨可能还有一点,但并没有以前那么强烈。毕竟说到底,人性上的事情,跟张德本身是无关的。

  武汉上下就算都是“反贼”,这些个“反贼”,难不成都是张德教出来的?要不是内心有点小九九小想法,又怎么可能“从贼”?

  更何况,要是没有张德这个“怪物”“奇葩”又或者康德所说的“皇唐祥瑞”,李世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把清河崔氏踩在脚下,然后清理了个干干净净。不但获得数十万人口,还有几百万亩地耕地。

  北朝历朝历代没做到的事情,他短短十数年,居然就做到了。

  想当初,李世民想要光明正大地搞一个崔氏女,居然还被“羞辱”……这个仇,原本想要报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少说也要三五十年的经营。

  他和张德,至少这么十多年下来,都是合作愉快。

  中原世家豪门,能跟“五姓七望”一起坐而论道的,还有七八十家。皇帝一个人杀起来,哪有那么容易轻松。

  有了张德带着一帮“穷兄弟”,这就压力骤减。

  武汉现在大搞基建大搞教育大搞经济,都是在加速灭亡“经学传世”又或者“耕读传家”的老大世族。

  或许这些个老大世族,会以新的面貌出现,但至少现在,眼不见心不烦,死了活该。

  “京中鼓噪汝州经济的,可是扬州人?”

  “凉州儒林郎,江北李狂人。正是李奉诫带着弟子学生在鼓吹,如今汝州四面州县都有连夜奔赴郏城县的。只为参加那个甚么座谈会。”

  “传召李奉诫,之前赏他个官当当,他都不情愿,这次‘征辟’,给个大官……这样,先让马周过来,让弘文阁先提出来。”

  “是,奴婢这就去办。”

  做官这个事情,李奉诫并不感兴趣,他年少时期,就已经督办过“宣纸”一事,资历上绝对没问题。

  即便是在扬州厮混,身上也带着散官品阶,死了州刺史也得出面吊唁的“朝请郎”,更别说他老子李大亮还没死呢,假假的也是勋贵子弟。

  东宫虽然残废,但李奉诫早先还挂过“太子亲卫”一职,只是东宫制度属于典型的名存实亡,连杜正伦、杜正仪都是外放,东宫官吏名义上的老大,还是弘文阁大学士马周……

  所以论资历的话,别看李奉诫是个散人、狂人,实际上体制里的身份,半点没有少多少。

  就算不是中旨“征辟”,李奉诫走流程也能“升官”。

  只不过,李董显然另有打算,准备给李奉诫加点“荣宠”,特殊时期,自然是有特殊需要。

  在李董看来,汝州如火如荼的“招商引资”,还可以更加火一把,火热到再浇上一盆热油,也就差不多可以把工部最肥美的部门烧熟,然后端出来细细品尝。

  

第二十九章 闯关

  有人想要把路桥工程这一块肥肉从工部切割出去,实属正常,别说薛大鼎还在主持河北道的工作,就算他不主持,离开了河北道,原先的门生故吏,也不愿意这块肥肉落在外人手中。

  虽说比不上武汉,但河北道的路桥工程,经费也是相当的惊人。

  以高标畜力板轨为例,天津港码头至鲍丘水这一段,两个长亭的距离,总造价就高达五万贯。如果按照“汉安线”的标准,以河北道的技术积累,两个长亭的里程成本,最少也是四十万贯,而且超支是大概率事件。

  整个河北道,围绕着各条运河、干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