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64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不强,唯一能在武汉站稳脚跟的,就是做事认真,而且的确有些本领。

  只听这个绿袍小官正色道:“前几年武汉从河南进口种牛,汝州有红牛三种,出肉率能有百分之四十多。若是用作拉车,能拉三千斤以上,是个良种。这三种红牛,又是郏城红牛最佳,肉质品相极好,牛种可作两用。”

  “郏城红牛……本府记得引进过啊?”

  “在汉阳养得不甚好,在申州要好一些。”

  一听这话,老张顿时明白过来,“很好,很有想法,能有长远想法,很好啊。”

  如果张德依旧只是管着武汉及周边地区,其实也没什么意思。这红牛品相再好,汉阳县的环境可能不一定适应,产肉率可能就低,屠宰率可能也会不理想。

  加上又有可能水土环境导致牛种生育率不佳,那引进不引进,意义其实不大。

  但张德要做湖北总督,那湖北北地就可以搞红牛养殖,配合几轮杂交,说不定还能选育出稳定的优势牛种出来。

  “除红牛之外,汝州有一种粗毛羊,两年三胎,一胎三到四只羊羔。出毛出绒都还算可观,配合武汉新制并线机,年增毛线应该有百分之五以上。”

  听着不多,但实际上每增加百分之一,都是精心饲养根毛不剩的缘故。增加百分之五,一般都是具备很深的潜力才可以去挖。

  每年的技术升级,这年头所谓的升级,不过是把已经有了技术,从毛糙走向精致。至于说动力源如何如何,其实意义不大。

  “也是郏城的?”

  “对,郏城的。”

  “那郏城是个宝地啊。”

  “正是宝地。”

  这个绿袍小官很是高兴,兴冲冲道,“本地看似两头多山,实则大多都能种粮。前几年下走路过汝州,这里还试种过苜蓿,成效不差。”

  “写个报告上来。”

  “是,观察,下走这就去写。”

  牛羊这种牲口,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相当的重要,基本绕不开。

  不管野生皮子的价格如何高昂,不管皮草业如何兴旺,这制革终究还是在大型家畜身上打转转。

  随着豆麦种植面积的增加,还有“天竺黍”,也就是高粱的进一步引进选育,饲料对于局部地区的大型牲口来说,已经是伙食极大改善。

  养殖业是个高风险产业,但不管怎么高风险,两百多万人口,再大的风险都要折腾一下。

  鸡鸭鹅、牛羊猪、鱼虾蟹……风险再大,分散开来之后,总有能收获的。

  汝州作为直隶近畿的雄州,生活水平本来就高,汝水两岸百姓,即便是小户人家,也能基本保证每日的营养摄入。而且在驿站附近,还能看到可能是私塾性质的学堂,几个村里共同出资,筹办了一个“小学”,教书先生年纪虽然有点大,但也是在梁县当过差,见过世面吃过皇粮的。

  “这界碑驿站,倒不像是个驿站,更像是市镇啊。”

  说是说“界碑驿站”,其实汝州和许州的界碑,已经过来有一个短亭,就在汝水边上。

  这个驿站的汝水对面,就像是一个舌头,被汝水三面环抱,其中的洼地滩涂,主要是养牛,然后整个舌头根,被一道围栏截断。

  整个围栏里面,随处可见食草溜达的红牛。

  “也却为市镇,过了这里,就到襄城地界。本地商贩、行脚商,大多都在这里歇一歇,然后进襄城。”

  “使君,可要用膳?”

  “不必,这驿站规模不小,可以看看。”

  整个驿站格局不小,左中右三段,每段就是一个小一号的“坊”,临河的“汝水路”,就相当于一条大街。只是并没有占用官道,而是在官道下来,又开辟了一条路,如果从“汝水路”上往下看,就会觉得这仿佛是个高速公路休息站,只是休息站的规模有点大。

  “甚么叫‘盒漏面’?”

  “牛角盒子上打了眼,面糊灌里面,然后水开了就往锅里下面。”

  老张一愣:饸饹面?

  “也有叫‘河漏面’的,这几年磨面、买碱容易了,种麦就多。坡上多种豆子,除了缴纳豆赋之外,主要也是做饲料。本地红牛,有的还吃黑豆。”

  地广人稀的好处,也就在这里。哪怕是小户人家,伺候完两三百亩良田之后,开荒出来的下田,种豆就是净赚。官府收豆赋收一半或者六成八成,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得赚,只是多少问题。

  而且种豆相较主粮,伺候起来容易一些,甚至像胡豆这种,只有在育苗之前补一次肥,后面大多数农家都是不管的。

  真正制约农家的问题,在于没有人来指导农业技术。

  直隶近畿真正能够做到每一块耕地都不会被浪费的抵挡,只有“皇庄”,因为“稼穑令”不会让耕地被浪费,什么时候种什么,一清二楚,安排下去之后,“皇庄”内的皇家奴工只需要干活,不需要懂为什么。

  至于说生产效率,哪怕再怎么懒,这点劳动强度,根本不算什么。

  但换成普通小农,伺候自家的两三百亩地,本身就已经算是极限。若非朝廷推广了曲辕犁和八牛犁,加上农官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小农并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开荒。

  因为官府分配的田地本身就种不完。

  “那就来碗面。”

  “观察!”

  “宗长!”

  “怎么?怕下毒?”

  “宗长,不要我们难做。”

  “好好好,老夫不下馆子,拿随行的面粉,照着做法来一个,这总可以了吧?”

  “宗长少待,这就去准备。”

  “不准加芫荽啊。”

  “是,宗长。”

  香菜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等着吃饭的时候,老张带人在驿站转了转,发现这里的规模,扔到“西南地”,怎么地都要算个县了。

  小学、物流行、大车行、牲口市场、牙行、日用铺面……该有的都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告示栏,写的都是大白话,在告示栏钱看告示的人,除了穿青衫的,也有赤脚沾地,手中握着锄头的。

  也就是说,本地识字的人不少,而且很明显,年轻的农家子弟,都有识字的。

  这个情况本该是个喜事、好事,但是一想到“环京城无人区”,顿时不由得想到,那些原本住在天子脚下的,怕不是直接顺着“汝水路”就“南逃”了。

  有一点这个驿站很特殊,那就是有专门的停车场,这是很多偏僻小站不会有的,甚至像一些大城市,也没有这样的专门给车辆停靠的场地。

  只有是京城出来的,才会有这样的习惯,而这个停车场,也是张德推断本地之所以兴旺,是受“环京城无人区”影响的缘故。

  

第二十一章 食为天

  “六郎,去打一角本地酒过来。六郎?张尾!”

  正在吃面的张德喊了一声亲随,结果就见这小子蹲门槛上看书傻乐。翻的是一本,也不知道是哪里出的,印刷质量居然还很不错。

  “张尾!”

  一巴掌呼在这小子的脑袋上,“你聋的传人?老夫喊你呢!”

  “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