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52 章(1 / 1)

唐朝工科生 鲨鱼禅师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1个月前

分身乏术,各行各业都需要他们活动的身影,这是为数不多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张德全力打造职业教育乃至职业培训的缘故,不是不想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而是没钱、没人。

  可即便是职业教育,其投入也是相当的惊人,仅仅是实习培训需要的岗位、训练等等,就要占用大量已经存在的社会资源。加上本身就要消耗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维持这么大的规模,实属不易。

  武汉最近几年看似输出工业技术实体,实际上同样在对外输出就业岗位和受教育群体。

  只是这个事情,除了张德的亲信,还有府内真正的精英,武汉之外的人,根本没可能看懂。

  所以,当京城为了“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在狂欢,为了“汉阳图书馆”而震惊的时候,整个武汉,尤其是教育界,在忙着接下来的极大挑战。

  那就是,随着张德入京,成为湖北总督之后,整个武汉的教育体系,将要面对的规模,会是现在武汉现有具备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

  而这不仅仅是武汉教育界的事情,产业界同样要为之而努力奋斗,因为它标志着更大的产能规模,更多的产业人才,这是如何绕都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第九章 抓不住

  汉阳图书馆的消息传到京城,普通人还不觉得如何,士人圈子却是沸反盈天。这些年在京城中投机蹉跎的中低层读书人也并不少,马周、王中的这样的样板工程在,自然有愿意搏出位、出路的底层英才做一回“京漂”。

  类似说书匠这个职业,变成说书“先生”,那也是因为真的有做“先生”的读书人跑去说书。

  这些人在“下流”行当中成为“头面人物”,为那些说书匠们羡慕和吹捧,甚至还有“下里巴人”的专门拥戴。但他们本人,却是开心不起来,高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操持贱业之后,权贵们的书库,就是对他们彻底关闭。

  说书“先生”这个称呼,本身就是来自以往友朋的嘲弄。

  但是现在,汉阳图书馆的诞生,却让一群“京漂”来了精神,秋天已到,明知道“东海道大行台尚书令”就要出发就任,但他们的心思,已经不在这个上面。

  都是拼一把搏一回,在哪里不是混?

  “京漂”变成“汉漂”,根本不算个事儿。

  “当真有八万册?这……这怎可能?”

  “只多不少啊。光《代数》《几何》就有多少版本?汉阳图书馆,和寻常家藏不一样,以往经典有是有,却非汉阳图书馆的重头戏。而且汉阳图书馆还有大量舆图,只是和朝廷规制不同,乃是武汉自有的法度。”

  “这不是形同谋反?”

  “笑话……给你武汉地图,你能看懂?”

  “这……”

  别说谈话的人看不懂,大多数内廷外朝的官吏,拿到武汉的地图也是一头雾水。反而西军出来的大头兵,倒是真能看懂。他们甚至还能像模像样地根据比例尺来计算脚程里程,简直就是当代传奇一般。

  “而且所有地图之中,海图尤为重要。虽说不是甚么精致物事,可有些事情,本就是一点就透,是也不是?”

  “不错……”

  哪怕不服气,也得承认这一点。论近海航行,北地豪门基本都掌握这样的能力。辽东大豪甚至可以轻松地在渤海上往来运货,可要说远海……一筹莫展,只能靠经验,堆砌大量财力物力人力。

  但武汉这里,很明显远海航行的损失相当低。

  而且武汉系的官商集团,除了极少数极端情况,否则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超远洋贸易或者冒险。

  探险这个事情,有专门专业的队伍。至于民间冒险,张德给出了悬赏,至于结果如何,他也不在意。

  远洋贸易上,武汉系并不是直接从唐朝直接出发一路抵达远西地区,而是顺着海岸线不断打造据点,每一个据点都是海上驿站。

  而且随着有序合理的经营,海上驿站都是逐渐向南向西转移,最终和陆地上的丝路汇聚为一起。

  短期内的终点站,就是天竺。

  武汉系之外的官商集团,很难知道在武汉系内部,每一个结果,都是有序规划出来的,而不是碰运气求神拜佛。

  “广交会”、“苍龙道”、“高达国”……所有的布置、发展,都是有序规划,然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结果。

  其中付出的成本,自然是相当高昂的,即便是这般的规划,依然消耗了大量的人命、财产、时间。

  但相较碰运气,这种损失,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杜正伦能够成为“南海宣慰使”,前期武汉系官商集团累积的经验、技术成百上千,前后经营接近二十年,才有了这么一个看似轻飘飘的结果。

  否则,杜秀才南下途中,或许就“颠沛流离”死在路上,要不然就是“水土不服”得了瘴疠嗝屁,最不济也是寄生虫病爆发或者天时不对被台风卷死。

  汉阳图书馆中一张按照比例缩小的海图,对某些沿海巨头来说,可能就是推开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在武汉内部看来,这是属于“常识”的东西,却能够让沿海巨头瞬间蜕变。

  原来,往东二百里,就有这么一个大岛?

  原来,顺流而上,沿途岛屿竟然是星罗密布?

  原来,黑水直下,竟是鲸海?

  这些以往需要腰缠万贯,也未必能够搞明白的宝贵经验,现在只需要一个汉阳或者江夏的户口,然后去办一张借阅证,就可以获得。

  一本书,一天一文钱或者两文钱,贵吗?

  这是史上最便宜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豪门震动,世家惊诧,士人如夏夜之蝉,不是没有原因的。

  常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东西,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一道洪流,冲刷着思想、内心,固然有着毁灭性的恐惧,可又不得不承认……香,真香啊。

  这是什么香?这是书香。

  也只会是书香,别的,他们不承认。

  “这厮好大的手笔。”

  洛阳宫中,换上混棉袍服的李董抱着一只玻璃杯,杯中泡着枸杞、桂圆、大枣之类的物事,并非是因为养生,而是好看,而且甜。

  御医劝说过李董,别吃太甜,但李董表示朕就算是死,也是甜死的。

  历朝历代,只有他的贞观朝,让甜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多大的功劳!

  要不是怕遭雷劈,怕被祖宗轰出灵堂,把唐朝改为糖朝又有何妨!

  “如此也好。”

  长孙皇后倒是不以为意,“总之于江山社稷多有裨益,至于五十年后天下,又与谁人知?”

  “嗯。”

  李董微微点头,呷了一口杯中之物,有滋有味地品尝了一番,然后道:“这几日,可有属意之人?”

  “是‘昆仑海’黜置大使还是巡抚‘天竺地’一职?”

  “‘天竺地’。”

  “原本以为李泰会愿意走一遭的,现在看来,当真是读书读傻了。”

  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