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各国的金融战争金融战争已成为各国主要的战争模式第一章近代史上各国的金融战争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一个就是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我看见未来的一场令我颤抖的危机正在向我们靠近,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安危颤栗不已。金钱的力量将继续统治并伤害着人民,直到财富最终积聚到少数人手里,我们的共和国将被摧毁。我现在对这个国家安危的焦虑胜过以往任何时候,甚至比在战争中更为焦虑。——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翰?林肯

  • 章节试读:第 18 章

真是没有退路了,"一名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他们本该停手,但却提高了头寸。"到10月中旬,油价再创新高,中航油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由此衍生品交易引发的账面损失达到1.8亿美元。在用了2亿多美元现金支付追缴保证金(弥补亏损所需缴纳的额外资金)之后,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中石油接着就做了中国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者意料之中的事:向母公司求助。但母公司中航油集团非但未将自己的资金注入中航油,反而以1.96亿新元的价格出售了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的这笔资金贷款给了中航油。但当时在证交所声明中,中航油并未说明这次出售的原因,而彭博社(BloombergNews)曾引用该公司一名官员的话说,那是母公司在为"它们正进行的一项投资"筹集资金。

“中航油”失败大探究(2)

  3、债权人采取行动

  由于国资委推迟作出决定(可能是为了调查损失状况),债权人之一的"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Bank)决定不再等待。11月17日,它致函中航油威胁说,如果该公司到12月9日还不偿还所欠的1400万美元,它将启动清算程序。

  限期逐渐临近,国资委仍然没有同意注资计划,此时中航油集团自己向中航油发出致命一击。11月24日,这家母公司拒绝批准中航油的一项计划——中航油原计划贷款3.62亿新加坡元,收购新加坡石油20.6%的股权。这也就是陈先生在飞机上向李先生游说(未果)的交易。中航油集团的这一举动,仿佛已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它决定放弃中航油了。在债券人接连逼仓的情况下,12月1日,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此时的损失已达到5。5亿美元。

  中航油破产已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爆出的最大丑闻。中航油一度被誉为模范企业,并被国际视为极有机会与中石油、中石化鼎足而立。2001年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短短几年间,中航油的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一切恍如一场噩梦,在石油衍生商品交易中突然浮现的40多亿元损失,把前几天还在云端飞翔的中航油打到了地狱里。昔日的“打工皇帝”陈久霖则因其擅自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蓄意隐瞒亏损事实,终于锒铛入狱。

  中航油事件为国人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等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仅原油一项,据跨国能源巨头BP7月公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显示,2006年全球石油消费只增长了0.7%,仅为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却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水平,增长了近6.7%;其它各种商品的进口也是呈逐年上升的势头。然而由于这些商品价格涨跌不定,给我国的采购造成了许多风险。鲁晨光先生在《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一文中曾提到国内近几年发生的几个较典型的国际投资失败事件:

  1、中航油事件

  2003年以后,中航油涉足燃油业务之外的衍生品交易,在市场上做空,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然而由于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导致其帐面亏损急剧扩大。2004年10月份,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在衍生工具交易中最终亏损5.5亿美元。

“中航油”失败大探究(3)

  2、中储棉巨亏

  2003年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一路走高,以致国内棉花市场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现一股“炒棉热”。当年10月起中储棉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然而2004年3月份开始,国内棉花价格开始逐渐走低,国内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被套。截至2007年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

  3、国储铜事件

  2005年八九月间,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建立了20万吨期铜的三月空头远期仓位,交割日期应在12月21日左右。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在基金的“围猎“下,伦敦期铜价在11月前后不断上扬,刘其兵的仓位出现了巨额亏损。如果国储局真的被迫代其平仓,必然承受上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在此期间,国储局四次抛售铜产品,以满足到期的期货合约和市场的需求,以期能够抑制铜价上涨。然而,直到2005年底交割日期到来后,国储局被外界认为以失败而告终。

  4、大豆风波

  ?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0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购买进口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有数据称,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下面我们主要以中航油和大豆事件为例,用波神规律具体解剖分析一下其失败的原因。

  ?首先请看一下由鲁晨光绘制的中航油事件全过程的示意图2-5-1:

  图2-5-1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用波神规律所测量的八条线显示应一路做多,原油的价格在上涨过程中很有规律的在三线做了回调,在第五线又做了大幅度的回调,两次回调都符合波神口诀"落袋为安一二三"和"五线离场要果断"。可惜的是,中航油把方向全做反了,逆势且重仓,如此一来岂有不败之理!

  ?这张图只是2003年-2004年局部图,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美国原油近几年的实际走势图,答案或许会更清楚。如图2-5-2:

  图2-5-2

  ?我们用波神规律的箱体测量方法(波神口诀:箱体适用大波段),所测八条线如图所示。从所测图中可以看到:2003年3月7日(波神规律转折日)有一波回调,其最高点是38.20,这是中航油做空的起点,并有所盈利。回调之后,价格便一直冲到2004年10月22日(波神规律转折日)的55.67又开始回调,这个点位正处在波神规律的两线半,也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