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1 / 1)

南明日不落 白面黑厮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百分百贯彻,白明修要的是所有建奴的命,所以他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鞑子兵。

绿营如果被明军追上了,丢掉了武器,跪地求饶还能够当俘虏。可是建奴就完全不可能了。

炮声停歇下来一点的时候,大明复的步兵进场了。一些鞑子兵选择激烈反抗,虽然他们已经被打得没有什么组织度了,但是仍旧零星地拿着火铳想要反抗。对待这样的,明军举枪就射,直接给打成马蜂窝,留一颗头颅就行了。

也有吓破胆子的满洲兵丢盔弃甲,哭喊着也想要跟明军投降。但是就像是穆里玛和洪承畴之前在他们军中散播的一样,明军杀性很重,不留俘虏,直接会给枪毙掉。

很多鞑子兵明明看到绿营投降就被接受了,可是轮到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投降迎来的却是明军士兵的子弹。

这些明军士兵也是非常凶狠,枪杀之后,直接拔出刺刀来,现场就割下他们的头颅。有些鞑子在被割首级的时候,人还没有死透,等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脑袋被割下来的。

他们也都知道自己脑袋会有什么用,南明太子朱慈煊喜欢用鞑子的人头立首级碑的事情,已经天下轰传。

倒是也有一些汉军八旗,这个时候死命地哭叫着:“我们是汉人,我们是汉人啊!不要杀我们,我们是被鞑子强逼入得旗。”

不过他们抗辩得效果并不好,大部分明军还是直接不经过选择地,将同样是八旗兵装束的汉军八旗一道给消灭了。

稍晚的时候,苏叔桓也命明军强行渡河,最终赶上了之前渡河的明军,并将他们彻底消灭在了淮河北岸的地带。也就是这一次,清军最后的一点八旗主力被彻底消灭了,四万清军灰飞烟灭,清军战斗的有生力量被消耗殆尽。

苏叔桓也很快组织兵力,将河南境内淮河以南的州府统统攻下,这样一来白明修算是彻底地掌握了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

238 人委会

南方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白明修并未打算完全地停止军事行动。尽管南明的国家核心,已经从消灭满清转移到了工业化和社会变革上面。

白明修回到上海后,连三个小时都没有到,内阁首辅唐北庐就找他汇报工作了。

“……根据殿下提供的名单,理政院准备开设干部短训班,经过短期培训之后,直接派往各地充任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干部,因为名单上多达十万人,如果这些人都堪用,会非常好地缓解大明现在于南方各省面对的治理缺失的困境。”

唐北庐提到的正是白明修在这次系列任务中获得的最大奖励,十万名有一定新学基础的青年干部。系统的威能确实伟大,直接将一些读书人转化了。实际上他们本身对此会全无所觉,只会认为自己曾经学过新学,懂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理解大明现在的科学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两面旗帜,简而言之已经不是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而是近代人的思维了。

白明修对于投靠满清的官员,有着非常差的观感,这个举国皆知了。甚至于现在江南一些州府仍旧处于半军管,甚至人民自治的情况。经常性出现一个府城,只有一个排的驻军,这些驻军除了进行防卫,还兼着民政的工作。虽然他们实际上也处理不了什么事,但最少能够作为一个仲裁方。南明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临时的人民委员会,基本上就是征招本地一些比较有威望名声的人士,甚至要乡村市镇推举一两个代表来,进入人委会,协助军管政府,进行治安维持、财税缴纳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事情。

人民委员会这个形式比较新颖,不过很快就让一些人看出了好处,毕竟算是掌握了部分权力,尽管这个权力受到比较强的监管,以及人委会中其他代表的制衡,但却足够让人趋之若鹜。

也是靠着远比古典时代先进得多的制度,靠着打击汉奸势力和豪强,团结支持大明的知识分子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再加上农村的基层组织,白明修的大明在缺乏基层公务员的情况下,形成了比较好的维持和秩序。这些半军管半自治的地方政府,甚至实现了有效的财源流入。

江南和浙江一些州府,在白明修连一个税务官都没有派过去的情况下,完全是一群人委会的地方代表们捧着理政院下发的税法,给白明修上缴了不少的税收。白明修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那些清廷的官员真心没有比普通的知识分子、名士、商贾和农民们强多少,白明修想要做的,仅不过是发挥出人民的力量而已。

白明修对唐北庐交代道:“人民委员会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虽然接下来我们会补完地方政府的治理这一块,但是已经利用起来的人民力量,不应该就此抛弃掉。人民委员会接下来可以改造成表达地方民意,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的地方。”

唐北庐问道:“殿下准备让人委会变成议会?”

白明修摇头,说道:“我是不信代议制那一套的,如果这个时候就交给人委会过大的权力,甚至让他们能够直接干涉政府预算,或者进行立法什么的,我想很快我们就乱了套了。但是作为民意备询的机构,或者协调政府跟地方群众关系的管道,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如何选拔代表,会期和议程怎么搞,都需要理政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唐北庐讲白明修的意见工整地记录在了他的笔记本上,回道:“好的,殿下,此事理政院会专门成立小组去做的。”

很多事情上,白明修其实也并不确定,自己那太多的后世经验,能不能在这个时代派上用场,一些后世管用的东西,放到现在是不是就水土不服。他本身在治政上还是非常开明的,他的勤政和广开言路,已经是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好评。毕竟读书人们对于皇帝的评判标准,可不像是后世对一国元首那么严苛。

理政院本身就是庞大的文管机构,内阁有着一位总理和六位协理大臣,再加上各部尚书。其实理政院也有着一个类似于地方上的人委会的架子,一系列大学问家、前朝遗老都拥有给理政院递折子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