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保证金就会被没收。合约既然签订了,就必须依照合约来,是多少就是多少,是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不能有半点差误!”
“那这么做又有什么好处呢?”
“你们知道现在江南一带,大米的最大买家和卖家是谁吗?”徐渭问道。
“买家还不知道,卖家应该是镇江这边的粮仓!”曲端小心的答道,他很清楚镇江的粮仓都会有大批粮食出卖。
“错了!”徐渭笑道:“江南米市最大的买家是我们,最大的卖家也即将是我们!”
“是我们?”
“没错!”徐渭笑道:“你们知道金山卫现在有多少人口吗?依照今年六月份的统计,有三十二万四千人,除此之外,在金山卫方圆五十里内,还有一共八十二个村镇,这些镇上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工匠、脚夫、船工、商贾、小工,换句话说,其实这些镇子上的居民几乎都不是农民,就算是农民,也多半是种菜、养蚕、果树这些经济作物,因为种稻子的收入要比这些低得多。如果每个集镇按照两千人口算,金山卫极其周边大概有接近五十万人的食米是要通过外购获得的,如果一个人一年食米三石,那么需要外购一百五十万石米,你觉得江南还有哪一个买家比我们更大吗?”
“那卖家呢?”
“你忘了从南洋、东番的进口大米了吗?”
“徐相公,我有一点不明白!”曲端问道。
“说!”
“既然金山卫需要那么多大米,又能够从南洋和东番进口那么多粮食,那干脆就用进口的粮食供应金山卫的百姓不就好了,何必这么麻烦?”朱正良不解的问道。
“正良到底还是个书生呀!”徐渭笑了起来:“你听说过客大欺主,主大欺客的道理吗?就是说无论是主是客,大的总是可以欺负小的。我们兰芳社每年要买那么多大米,又要卖那么多大米,只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大米会所,那这个会所的控制者就必然是我们。如果我希望米价升,那我就大肆求购,如果我希望米价低,我就大肆抛售,高抛低吸之下,岂不是远远胜过简单的自己买米给自己吃?”
第两百四十九章 大米会所5
朱正良听到这里,已经是目瞪口呆,半响之后方才叹道:“徐相公高论,正良不及,但此事与圣贤所教有所不同,还请告退!”说罢他便拱了拱手向外走去,曲端赶忙伸手去拉,却没拉住,只得追了上去。
何平抬腿迈过门槛,里边却急匆匆的冲出来一个人来,两人正好撞了个满怀。何平摔了个四脚朝天,后脑勺在门槛上磕了一下,顿时喊起疼来:“你这厮怎么这么走路,长没长眼睛呀?”
朱正良看到地上那人头发已经斑白,心中的怒气已经去了七八分,赶忙伸手将何平扶起,陪笑道:“小子无状,方才走的匆忙,不想撞倒了老丈,还请见谅!”
正说话间,曲端已经追了上来,一把拉住朱正良:“正良兄,你这又是何必呢?我的面子你不卖,小徐相公的你也不卖?”
“这不是面子的事情!”朱正良转过身来,脸上已经没有半点笑意:“这件事情若是成了,江南小民该有多少破家?这种事情正良岂敢掺和?”
“正良兄你这话说的可就差了!”曲端反驳道:“什么叫我这事成了?这事情是我一个人做的吗?你们朱家至少也有一半吧?再说了,怎么我们这事情成了,江南小民就会破家?他们不种水稻可以改种棉花嘛,日子还会好过些!”
朱正良不想再和曲端争执,拱了拱手道:“君子绝交,不发恶声,告辞了!”说罢便抬腿迈过门槛,不顾而去。
“腐儒,读书读傻了!”曲端冷笑了一声,看了看目瞪口呆的何平:“刚刚你被撞倒身子没事吧?”
“没事!”何平赶忙答道:“就是后背被门槛磕了一下,刚才还疼的很,现在已经不疼了!”
“那就好,徐相公在里面,你随我去见他吧!事情完后你去账房领五钱银子,去街口买两幅膏药贴贴便是!”
“是,是,多谢曲公子!”何平向曲端唱了个肥喏,跟着他进了屋,只见首座上坐了个锦袍士人,他也不敢细看对方容貌打扮,就敛衽下拜,磕了两个头:“小老儿拜见相公!”
“起来说话吧!”徐渭将手中的账薄放几案上一放:“曲端,那个朱正良走了?”
“是!”曲端低下头:“他正在火头上,小人没有拉住,待过两天他火头过了,小人再去他家中劝说便是!”
“不必了,强扭的瓜不甜!”徐渭冷笑了一声:“也就是看在朱文和的面子和多年的交情,这件事才找的他。要不然讲谈社历年来考上那么多举人,难道还缺他一个?不识抬举!”
“是,是,相公说的是!”曲端额头上已经渗出一层冷汗来,徐渭这番话可谓字字千钧,敲在他的心头上:“那小人就再不去找他了!”
“嗯!”徐渭点了点头:“大首领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的车轮碾过来,任凭你是什么人挡在前面,结果都一样。兴办大米会所这件事情是大首领亲自点了头的,这大米会所办成了,江南的小民可怜不可怜?可怜,但这会所要不要办?要办!因为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办,将来别人打过来就更可怜!”
何平在一旁听得稀里糊涂,但又不敢插话询问,徐渭与曲端又说了一会儿,曲端便出去了,屋内只剩下他与徐渭两人。
“你这账薄编的不错!”徐渭点了点几案:“也算是用了心的!”
何平小心答道:“小人见识浅薄,得蒙曲、朱二位公子看顾,才得了这份差使,自然要用心办事,才能对得起二位公子的看顾!”
“嗯,我依照你账薄上对应的,抽查了十余个仓库的米,确实质量与你记载的相同。曲端、朱文斐他们推荐得人,你也尽心办差,两边都做得不错,倒也说不上对得起对不起的!”说到这里,徐渭笑了笑:“不过你对于粮仓里的勾当也是熟稔的很,我看那些仓吏虽然奸滑,但却逃不过你的眼睛!”
“徐相公谬赞了!”何平这才大着胆子抬头笑道:“小人家里吃这粮仓饭已经有好几代了,小人自己也是在粮仓里摸爬滚打的快三十年了,一仓米存了几年,从哪里来的,让小人看一看,闻一闻,便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嗯,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小人是正德十二年生的,算来今年已经47了!”
“47了?”徐渭上下打量了下何平,笑道:“倒是生的老相!我还以为已经五十五以上了。”
“让相公见笑了!小人当值的都是晚上打更的差使,昼夜颠倒,所以老得快!”
“倒也是辛苦活!”徐渭点了点头:“这样吧,你把原先的差使辞了,来这大米会所当差如何?”
“这个——”何平闻言一愣,却有些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