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杀身之祸。
所以说这些小人物,那也个个是在刀口上行走,随时没命。
见他不放自己进去,李定国也是急了,顾不得许多,竟然是高声喊叫,
“父皇,父皇,你为什么要杀那几个侍卫啊,儿臣说过要保他们的,现在他们死了,儿臣便成了不忠不义之人,父皇,你叫儿臣如何自处啊。”
李定国极需知道答案,但好半天的,里面都是没有回应。
就在李定国失望的时候,张献忠却是走了出来,一脸冷漠模样。
张献忠对李定国说道:“定国,这件事情为父知道你在中间两面为难,
但你要记住,这个大西的皇上是朕,这个江山的主人也是朕,朕说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至高无上,不论这个命令是什么,都必须要做到,懂吗?”
说完,张献忠用手按住了李定国的肩膀,语气阴冷,
“李定国,你记住,你虽是朕的义子,但也是朕的臣子,朕的命令,不论是何命令,你都不能够违抗。
否则,终有一天,朕也会杀了你。”
李定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此时的张献忠,丝毫没有往日对于自己的亲切,有的只是冷若冰霜,有的只是刀剑淋漓般的眼神。
“父皇。”
李定国说了一句,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你下去吧。”
说完,张献忠挥了挥手,示意李定国退下。
“是。”
李定国虽然心有不甘,但这时候也是只得退下去。
看着李定国失望而又萧索的背影渐渐离去,张献忠心中也不由的是一阵暗淡。
李定国是他最器重的孩子,甚至很多时候,张献忠都恨不得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一来,他的事业就有继承人了。
可终究血浓于水,李定国终究也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以后大西王朝的江山还是要交付给自己的皇子。
“定国啊定国,你不要怪为父,为父身为皇上,有很多事情也是身不由己。”
张献忠在心中感叹一句,而后便是对身边的太监吩咐道:“传旨,让十个妃子来侍寝。”
“是,皇上。”
那太监答应一声,而后便是下去办了。
让宫里的王妃贵人来侍寝,这也是张献忠缓解压力,舒缓疲劳的方法之一。
每每张献忠心中不爽,他便是如此。
每次最少三个起步,通常五个六个。
当然,以他那身子骨,真正能用几个,那也不知道,反正张口三个五个那是最少的。
而今天一开口就十个,看来他心里现在也是非常郁闷。
李定国出了大西皇宫,此时的他,只感到自己犹如隔世一般,好似看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他直到现在也不敢相信刚才的话,是自己敬爱和尊重的义父张献忠说的。
若不是自己眼前看见,亲耳听见,不论如何,他都是不信的。
哎,要说这时候的李定国虽然是骁勇善战,胆识过人,已是人间翘楚。
但纵然这样,却还有许多事情是他还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便如张献忠杀那几个侍卫的原因。
在很多时候,当皇上的要杀一个人,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个人该死,而是皇上觉得这个人死了比不死,对自己用处更大,仅此而已。
就比如现在的张献忠,那几个侍卫及时听命李定国的话,饶了张君成一命,张献忠在心里也对他们很感激。
但是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却也在同时给外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若是他们不死,那落在别人眼里,那就是原来皇上的旨意也是可以违背的,也是可以看情况执行的。
这无形之中,自然是大大的削弱了皇权的威信,令人以为张献忠的旨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这是一个皇上所接受不了的,特别是像张献忠这样的皇上,那更加是不可容忍。
而杀了他们,便可向世人表明态度,即便我下的命令是要杀我张献忠自己的儿子,作为臣子,你们也得不折不扣的执行。
否则,就是抗旨,就得死。
这便可挽回张献忠威信,让他的皇权不但不会折损,反而会有所加强。
所以这时候的那几个侍卫,他们死了,自然比他们活着对张献忠用处大,于是张献忠就把他们给杀了,还诛三族。
其中道理便在这。
当然,这几个侍卫之所以会被处死,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因,那就是但凡接受了皇上的一些特殊的旨意,那不论办成了,还是没办成,最后都要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刘邦晚年命陈平去杀樊哙,这旨意特殊吧。
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刘邦一辈子最好的兄弟,几次救过刘邦的命,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当皇帝,樊哙功不可没。
但是刘邦晚年多疑,看谁都不对,所以下令,命陈平杀樊哙。
这样的旨意一旦陈平照办了,事后刘邦必定会后悔,到时候刘邦必定是又要杀陈平。
可是不杀樊哙,陈平就是抗旨不尊,照样要死。
所以这样的旨意不管陈平办成了,还是没办成,陈平必定死。
当然,最后陈平没死,因为他在绝境中看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他认为刘邦身体不行,估计命不久矣,于是他选择了“拖”。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六百零五章 李起也为难了
拖,在去杀樊哙的路上,陈平拖拖拉拉,消磨时间。
见到了樊哙,陈平又不及时办事,一会饿了,一会困了,反正就是拖着不办。
直到把刘邦给拖死了,没人会治他陈平的罪了,他才是把真相告诉给樊哙,在樊哙这里得了一个天大的人情。
而后他又是火急火燎的去给刘邦奔丧,在人前一副忠臣孝子模样,名利双收。
不得不说,这陈平能够历史留名,真真不是白给的。
和刘邦差不多的旨意,现在落在了那几个侍卫的头上,你想想,这几个侍卫有活路吗。
不说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侍卫,便是陈平在世,他也拖不死身强力壮的张献忠啊。
所以说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说的大抵就是如此吧。
却说就在李定国感慨万千之时,远在京城的李起,这时候也是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知道了顾炎武和黄廷战败的消息。
“没想到这李定国如此胆略,竟然敢只身假冒身份,混入我大军之中,真真是不世出之将才啊。”
李起很是感慨,同时对李定国也是更加小心。
李定国的大名,李起比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的清楚,这可是在原本的历史上,支撑了大明十几年的人啊。
他对大明的贡献,还有对汉家天下的贡献,那是无比巨大的。
即便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名字依然如神邸一般存在。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