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76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说有特殊的帮助。

人口数据,土地数据,粮食亩产数据,粮食生产数据,还有各项水利工程的修缮耗费数据,每年的税收数据,各项物产和仓储数据等等。

郭某人身在洛阳足不出户就能统治天下发号施令,靠的就是通过对天下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予以解决。

数据是皇帝的眼睛,是皇帝的耳朵,没有数据,郭某人就是聋子,瞎子,就不能对天下进行有效的正确的治理,权力就会被架空。

不能得到准确的某地人口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郭某人就不能得知当地官员是否尽职尽责,有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施政。

人口数据的增长和粮食产量的增长非常能体现当地官员的尽职尽责程度。

同样,这样的数据也能决定郭某人对于当地的官员到底是褒奖还是惩罚,是升职还是拖出去宰掉。

数据的详实与否,甚至可以让郭某人窥探到他的权力是扩张了还是缩减了。

所以数据实在是太重要,这是他大力扶持计吏团体的原因。

他的计吏不仅广泛存在与朝廷部门,也广泛存在于天下各州郡县,以出差公干的名义跑遍天下,为他传达详实的地方数据。

他遍布全国的基层官吏们和中央派遣的计吏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竭尽全力的提高数据更新的频率,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而这有两个极大的前提。

第一,是中央拥有足够数量的计吏和地方基层小吏。

这一点,郭某人十数年如一日的打造之下,实现了,他拥有足够数量的计吏团队,掌握足够的数学能力,实力强大。

而这第二点,就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要有足够的书写载体。

没有足够的书写载体,就不能记录详尽的数据,就不能对数据进行高频率的实时更新,数据就会出现滞后性,对国家治理很不利。

在竹简成为主流书写载体的时代,竹简本身的记录局限性和重量以及造价是实现这郭某人对大数据要求的绊脚石。

征战不休的天下使得汉末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纸张书写模式倒退回了竹简书写模式,让中国人大规模使用纸张的时间往后拖延了一百多年。

这也影响到了郭某人推进魏政府执政能力的计划。

这个状态之下,他不得不用大量竹简来应付他的需求,而这的确是有大量的不便。

那些重要的数据从地方送到中央来那是一车一车又一车,朝臣广泛的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折腾地方的举动,但是郭鹏一力坚持如此。

尽管如此,郭某人也准确的认识到这样的情况是不能长时间持续的,纸张的普及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过去,他的权力和地位都不够稳固,还有很多挑战,不能贸然放出大量纸张挑动人们的神经,而在他的权力已经逐渐稳固的如今,他就可以放心的动手,开始纸张取代竹简的历史进程了。

在这个朝廷急需要稍微便宜一些的书写载体来减少财政支出的时候,正是最初的历史变革出现的时候。

响应时代的号召,本身也是转移视线的一种方式,让人不那么快的察觉出这背后是郭某人在操纵。

处在郭鹏操纵之下的左伯站了出来。

他对外宣布他的纸张生产技艺有了改善,左伯纸的生产数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稍微加量且稍微低价一些的供给给需要的人。

九百四十三 赌上郭魏帝国的国运

通过某种不可追溯的途径,左伯对纸的生产进行了技术革新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洛阳。

于是立刻有人“上表”“告知”郭鹏这样的事情。

郭鹏立刻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财政部,让王粲派人去青州找“左伯”洽谈此事,看看是否可以用更加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多的纸张。

如果是的,那就大量采购,采购的越多越好。

大魏朝堂需要纸张,地方政府需要纸张,基层小吏们也需要大量的纸张。

而且得到的纸张正好可以弥补首阳山讲武堂需要的这一部分。

财政部获悉此事以后,王粲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立刻下令让精干的财政部官员奔赴青州了解此事。

在了解到这件事情的确属实之后,王粲得知纸张的售价较之以往下降了约两成,可以提供购买的数量也更多了,虽然还要预订,也不是一口气就能提供的。

但是较之以往,实在是便宜了许多,购买的数量也相对应的提高了一大截。

王粲非常高兴,立刻告知郭鹏,郭鹏也非常“高兴”,立刻下诏财政部加大纸张的购买量,将这部分纸张用于朝廷日常办理的公务之中。

然后按照地方人口多少给地方分配公务用纸,专门用来记录数据,以此渐渐缩减在数据方面的竹简用量,取而代之以纸张。

这下你们还有话说吗?

首阳山讲武堂的授课需求终于被满足了。

为了讨好郭某人,王粲不仅批了竹简的预算,还特批了一批“左伯纸”到首阳山讲武堂,供首阳山讲武堂使用。

深知个中奥秘的郭某人对此非常高兴。

他很想知道,当不远的将来,左伯纸的数量越发增加,而价格越发低廉,量变产生了质变,改天换地之时,那些渴望垄断的人们又会如何?

政府官员们渴望更多的纸,渴望更方便的书写工作来帮助他们,所以郭某人顺应了他们得期待,甚至超额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他们能意识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对他们的垄断地位造成冲击吗?

是会立刻反应过来,还是磨磨蹭蹭很多年以后才意识到?

说实在的,纸张的生意的确不好做。

这个生意很敏感。

不止一次有人试图对青州的造纸产业伸手试探。

想要获得纸张的生产方法,或者探究纸张的生产奥秘,甚至得到纸张的生产出售权限,想要分一杯羹。

原本,青州的造纸产业也不简单,水很深,但是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格局,这池水都给抽空了,里头的王八们也都暴露无遗。

该死的都死了。

后来者们显然也不简单。

若不是郭鹏拉大旗扯虎皮把造纸生意和糜氏搭上了关系,用糜氏做后台,然后自己再给糜氏做后台,左伯的生意估计真的不好做下去。

糜氏这个身份还是蛮好用的,简直是万能的白手套。

但是糜氏能扛得住一时,扛不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