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5 章(1 / 1)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定祸乱是当务之急,我也是如此建议的,我建议我们立刻分散出兵往各地去剿灭匪患,让蜀中民众看到我魏平定蜀中的能力和决心。”

郭嘉点头赞同,又开口道:“满使君,大军奋战在前,你一定要为大军提供足够的粮秣,大军的后勤就靠你了。”

郭嘉是负责出谋划策的,是负责判断敌情的,留在益州有一种象征性意义,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益州能否运转下去,主要看满宠。

不过就郭嘉对满宠的了解来说,这不存在问题。

满宠是一个相当可靠的人,而且满宠的妻子和郭嘉的亲缘关系很近,所以满宠和郭嘉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就算满宠之前和军队系统没有任何往来,通过郭嘉,他也可以和军队将领安然相处。

郭鹏为满宠考虑好了所有的事情,那么具体事务,就该是满宠发挥的时候了。

满宠的确发挥得很不错。

入蜀一个月,满宠就把整个益州所有官员的名单拿到了手,背景也做了了解,然后特别针对成都方面,开始安排官员筹备运送粮秣的事情,为大军剿匪运粮。

乐进给部下将领分头安排任务,分头带兵奔赴各地负责剿匪,预计在两个月内完全平定蜀中各地的匪患,重新集合。

第二阶段,向各郡属国发起进攻,剿灭那些不听话的定时炸弹。

益州的军事行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江南边疆战事正酣,同一时刻,郭鹏又在京城搞起了事情。

他要办军校。

加征商税的事情刚刚推行下去没几天,各部门还在忙碌的时候,郭鹏又下了一道圣旨。

因为考虑到持续强化和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需求,他要在洛阳附近选址修建一所军校。

无论是参谋台的官员还是军队的军官,这所军校都可以培养,以各种军队的学问和主要兵法书籍作为教材,培养军事人才。

郭鹏给军校命名为讲武堂,决定在洛阳城东北的首阳山附近修建这所讲武堂,因此这所军校又被称为首阳山讲武堂。

讲武堂的生源从军队里选拔,军队里优秀的基层军官,还有立下战功很大的学习刻苦的士兵,可以被选拔进入首阳山讲武堂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学习兵法,学习带兵的本领和知识,学习天文地理,从各种层面强化自己。

在讲武堂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进入参谋台作为参谋,或者回到军队担任军官,基本上肯定可以升职。

军官升职,士兵则可以变成军官。

如此不断提高军队指挥人员的素质,间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增强魏军的战斗能力和持续战斗能力。

郭鹏在诏令里讲述了自己对于讲武堂的未来规划。

比如多少楼阁多少营房多少围墙和练习场之类的。

然后下令工部拿出一个修建军校的章程,又下令到参谋台,令参谋台将这件事情传达到各大营、各地守备兵和正在征战的将士们那里。

他要军队很快知道,并且很快由参谋台和兵部以及军队最高指挥官联合,一起选拔适合进入讲武堂进行学习的优秀军事人才。

郭鹏宣布招生量为五百,从各地军队选拔最优秀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五百人,进入讲武堂深造。

从参谋台中选择优秀的参谋人才将兵法书籍的道理传授给军官们,还要传授行军、安营、天文、地理等一系列和军事有关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军事,了解军事,增强综合指挥能力。

根据必要,还会请广有战功的著名大将进入讲武堂传授知识给这些小年轻后辈们,让他们接受顶级大将的知识熏陶。

这个消息通过内阁传递到了参谋台和尚书台,顿时激起了相当大的讨论热度。

一波刚刚平定,一波又起。

很显然,加征商税的事情所引发的政治风波刚刚过去,还没安定几天,皇帝又要搞事情了。

而且又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官僚们是真的不知道皇帝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让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修路也好,加征商税也好,现在又要搞个什么讲武堂……

专门培养军事人才?

让大头兵也能学兵法?

打破传统?

官员们被郭鹏的一波操作秀的眼花缭乱。

九百三十三 董昭,你瞎吗?

准确的说,兵法的传承比起文法的传承更加艰难,而且更加敏感一点。

在国家太平时节偃武修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规模搞什么军事教育,在文官们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武官来看,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兵法传承不像儒学传承,到现在为止这些学问都有了非常明确的传承方式,有学校有老师,还有各自的家学私学,遍地开花。

但是兵学就难了。

这玩意儿没有儒学这样的授课规模,教育传承全面落后于儒学,要么就是家传,产生将门之类的,要么就是天生奇才,运气好,撞上大时代。

而且一般来说,太平时节谁需要军事人才?

马上建国,难道还能马上治国吗?

这是当初儒生们说服刘邦的那句话,刘邦也无法反驳。

正是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类的。

意思就是国家太平了就不需要将军了,全部交给文人就可以了。

可是军队这玩意儿难道是可以荒废一阵子之后一旦有需要就立刻原地恢复超强战斗力的那种吗?

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精心维持,一旦战败一次,老兵大量战死之后,军队战斗力会很快衰落下去。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战事,军队将无法应对,国家必将遭到极大的危机。

封建军队的战斗力衰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很难维持,开国那一批军队老去或者战死之后,新兵是跟不上那种战斗力的。

郭鹏也想过,如果不做改变,自己死后,也就二三十年的功夫,魏军也会失去曾经无比强悍的战斗力,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也不是没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也曾有人想过要办理军事院校。

最早付诸实施的人是前秦皇帝苻坚,他下令建立一个名为教武堂的军事院校,让熟悉兵法阵法的人传授兵法军阵的知识给军队将领。

之后就被人反对,说这样不好,后来苻坚也就没有坚持,军校自然也没有办理下去,这是关于军事院校的最早记载。

再往后,就要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出现了名为武学的军事院校,但是按照北宋